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 编辑
建构主义是一种用来解释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际关系是社会属性的,并且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他们坚信,任何社会人的行为都会受到公认的社会传统、社会习惯和个人身份的制约或改变。然而,在他们的方法层面,又有不同。一些人比较慎重,考虑到范围更大的听众,在措辞或者语言上留出了与主流学派对话的空间。另外一些人则直击主题,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严厉批判。
1
相关
张文木,陕西人,1957年生。中国地缘政治学及战略学家、国际关系道义现实主义,反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他是乌有之乡、红歌会网、四月网、观察者网等中国左翼或中国民族主义网站的专栏作家。他认为中国在战略上应该继续毛泽东思想,因此被称为中国的“鹰派学者”。由于其海权论观点,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称他为中国第一批“海军至上主义者”。
国际关系理论从理论角度研究国际关系;它尝试为国际关系的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奥利·霍尔斯蒂把国际关系理论形容为一副太阳眼镜,让配戴者只看到跟理论有关的重要事件。国际关系现实主义认为无需理会的事件在建构主义来说可能是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反之亦然。三套最盛行的理论分别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及建构主义。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关系之建构主义学者,现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讲座教授。温特与其他学者,诸如Nicholas Onuf、Peter J. Katzenstein、Emanuel Adler、Michael Barnett、Kathryn Sikkink、John Ruggie、Martha Finnemore等,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将建构主义推上国际关系的主流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