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奥 编辑
德奥是德国奥地利的合称,是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概念,且双边也是以德语为官方语言。德奥作曲家在共晓时期欧洲音乐界占统治地位,因此在大部分古典音乐爱好者心目中,德奥音乐和德奥作曲家都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其他国家若有效仿其中某些代表性作曲家的创作风格或技法,则往往被视为“德奥派作曲家”。
1
相关
古斯塔夫·马勒,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作为作曲家,他是19世纪德奥传统和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音乐之间承前启后的。马勒之后,十二音和无调性音乐等先锋理念崛起,传统调性的辉煌时代走向终结。他的指挥成就在生前就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他所创作的音乐一度被忽视,在纳粹德国时期甚至因其犹太身份而被禁止,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因指挥家伦纳德·伯恩斯坦等人的推广而得到复兴,其音乐价值方为人所周知。到如今,马勒的音乐甚为频繁地被演出,亦有无数其作品之录音发行。
汉斯·埃里希·普菲茨纳,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音乐学家,德奥末期浪漫乐派代表人。
乔万尼·斯甘巴蒂,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是意英混血儿,早年曾学习声乐和钢琴,在罗马结识了李斯特·费伦茨,受到其赞赏和支持,并受其影响开始对德奥音乐产生兴趣。后来他在罗马创办了管弦乐和室内乐定期音乐会,并以指挥家身份巡回演出,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约翰·塞夫林·斯文森,挪威作曲家,指挥家。早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长期在国外居住。晚年放弃作曲,专心从事指挥。斯文森的作品和同时代人格里格相比较为接近德奥浪漫主义音乐主流风格。
查尔斯·斯普拉格·拉格尔斯,年轻时因为仰慕德奥作曲家而改名为德语化的“卡尔·拉格尔斯”,美国作曲家。拉格尔斯寿命很长,但创作数量不多,因为他的创作态度相当严谨,并常常进行自我否定,销毁了大量作品。流传下来的完整作品极少,但在美国音乐史上意义重大。其音乐风格极不协和,多为无调性音乐。代表作包括管弦乐曲《踩太阳的人》、钢琴曲《招魂》等。拉格尔斯是查尔斯·艾夫斯的同时代人以及朋友。
赫尔穆特·拉亨曼,德国作曲家。出生于斯图加特,自幼在教堂参加合唱团,十几岁开始作曲,1955年至1958年就学于西德国立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后来又去威尼斯成为作曲家路易吉·诺诺的私人学生。回德国后曾在多所学校任过教。1997年获恩斯特·冯·西门子音乐大奖。21世纪后,拉亨曼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音乐界来往较为密切。拉亨曼确立风格后的特点为从声乐上解构传统,其作品有“器乐具体音乐”之称,即利用非常规的演奏技术在传统乐器上制造新音响,对于普通听众而言,这无异于噪音,因此曾有多次作品演出时被观众抗议的经历,拉亨曼也因此以“噪音音乐”著称。但也有观点认为他本质上仍是在深刻地践行德奥音乐传统。代表作包括歌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单簧管与乐队《相邻》、大提琴曲《挤压》、三首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弗朗茨·舒伯特主题与五段变奏曲》等。
弗朗兹·贝瓦尔德,瑞典作曲家。早年曾在宫廷管弦乐团任职,后为生计所迫曾长时期担任外科医生,玻璃商等职务。晚年曾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任教。音乐风格类似德奥浪漫主义,但旋律与和声写法独具特色。其作品在生前不受重视,死后逐渐得到上演机会,现在被视为最重要的瑞典作曲家。
弗朗兹·贝瓦尔德,瑞典作曲家。早年曾在宫廷管弦乐团任职,后为生计所迫曾长时期担任外科医生,玻璃商等职务。晚年曾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任教。音乐风格类似德奥浪漫主义,但旋律与和声写法独具特色。其作品在生前不受重视,死后逐渐得到上演机会,现在被视为最重要的瑞典作曲家。
乔万尼·斯甘巴蒂,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是意英混血儿,早年曾学习声乐和钢琴,在罗马结识了李斯特·费伦茨,受到其赞赏和支持,并受其影响开始对德奥音乐产生兴趣。后来他在罗马创办了管弦乐和室内乐定期音乐会,并以指挥家身份巡回演出,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克劳斯·赫尔曼·威廉·滕施泰特,德国指挥家。滕斯泰特以其对德奥的诠释而闻名,他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末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指挥家之一。他曾与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等世界顶级乐团合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伦敦爱乐乐团,他与该乐团关系密切,并在EMI古典厂牌下录制了许多著名的唱片,包括古斯塔夫·马勒的10部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