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黄拟金眼鲷,又称棕黄单鳍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拟金眼鲷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区,包括澳洲、豪勋爵岛、诺福克岛、新西兰北岛等海域,深度5-40米,本鱼体侧扁呈卵形,尾柄细长,眼大,吻圆钝,无脂性眼睑,下颌稍突出,腹鳍较小,位于近胸处,胸鳍基部有一单黑色的圆斑,体色黄褐色,背鳍、臀鳍及尾鳍有黑边缘,侧线明显,侧线鳞片63-77枚,背鳍硬棘6枚、背鳍软条9-12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30-38枚,体长可达20公分。主要栖息在岩礁及珊瑚礁区,属夜行性鱼类,属肉食性,以浮游生物为食,生活习性不明。
叉形拟金眼鲷,又称叉形单鳍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拟金眼鲷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澳洲北部海域,从西澳大利亚鲨鱼湾至昆士兰摩顿湾,深度1-24米,本鱼体侧扁呈卵形,尾柄细长,眼大,吻圆钝,无脂性眼睑,下颌稍突出,腹鳍较小,位于近胸处,背鳍硬棘4-5枚、背鳍软条9-11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6-18枚,体长可达28公分。栖息在珊瑚礁区,属夜行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多辐拟金眼鲷,又称多辐单鳍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拟金眼鲷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澳洲海域,深度可达30米,本鱼体侧扁呈卵形,尾柄细长,眼大,吻圆钝,无脂性眼睑,下颌稍突出,腹鳍较小,位于近胸处,头上半部及背部灰褐色,体色为橘黄色,体侧呈数条纵向横带,侧线明显带淡蓝色,鱼鳍为橘黄色并带有黑色边缘,体长可达28公分。主要栖息在岩礁及珊瑚礁区,成群活动,属夜行性鱼类,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条鳍拟金眼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拟金眼鲷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西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峡海域,深度约10米,本鱼体侧扁呈卵形,尾柄细长,眼大,吻圆钝,无脂性眼睑,下颌稍突出,腹鳍较小,位于近胸处,胸鳍基部有一黑色的圆斑,背鳍、臀鳍黄色,末端具有黑色边缘,从头部至尾柄及腹部具有黑色边缘,体色橄榄色,侧线明显,侧线鳞片56-65枚,背鳍硬棘6枚、背鳍软条9-10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38-45枚、脊椎骨25个,体长可达13.7公分。主要栖息在岩礁及珊瑚礁区,属夜行性鱼类,属肉食性,以浮游生物为食,生活习性不明。
暗拟金眼鲷,又称暗单鳍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拟金眼鲷科的其中一个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深度0-20米,本鱼体侧扁呈卵形,尾柄细长,眼大,吻圆钝,无脂性眼睑,下颌稍突出,腹鳍较小,位于近胸处,胸鳍基部有一单黑色的圆斑,体色黄褐色,背部褐色,臀鳍外缘及尾鳍外缘有黑色带,侧线明显,侧线鳞片56-64枚,背鳍硬棘6枚、背鳍软条8-10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36-45枚、脊椎骨25个,体长可达17公分。主要栖息在岩礁及珊瑚礁区,属夜行性鱼类,属肉食性,繁殖期在4至6月,可作为观赏鱼。
日本拟金眼鲷,又名日本单鳍鱼、三角仔、刀片、水果刀、解饵刀,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拟金眼鲷科拟金眼鲷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西太平洋日本南部至菲律宾海域,本鱼体侧扁呈卵形,尾柄细长,眼大,吻圆钝,无脂性眼睑,下颌稍突出,腹鳍较小,位于近胸处,色为暗红褐色,鱼鳍为褐色或淡褐色,背鳍、臀鳍及尾鳍末端黑色,侧线明显,侧线鳞数72-77枚,体长可达18公分,栖息在沿海的礁石区,为夜行性鱼类,生活习性不明,可作为观赏鱼或食用鱼。
拟金眼鲷,又称摩鹿加单鳍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拟金眼鲷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南部至巴厘海峡,本鱼体侧扁呈卵形,尾柄细长,眼大,吻圆钝,无脂性眼睑,下颌稍突出,腹鳍较小,位于近胸处,体色为粉红色,背部颜色较深,鱼鳍为红色,体长可达15公分。主要栖息在岩礁及珊瑚礁区,属夜行性鱼类,属肉食性,以甲壳类及蠕虫为食,生活习性不明。
拟单鳍鱼,又称充金眼鲷、副单鳍鱼,俗名大面侧仔,为辐鳍鱼纲鲈形目拟金眼鲷科的一个种。
安芬拟金眼鲷,又称安芬单鳍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拟金眼鲷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东印度洋澳大利亚南部海域,深度约30米,本鱼体侧扁呈卵形,尾柄细长,眼大,吻圆钝,无脂性眼睑,下颌稍突出,腹鳍较小,位于近胸处,背鳍硬棘5枚、背鳍软条10-11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38-42枚,体长可达15公分。主要栖息在岩礁及珊瑚礁区,属夜行性鱼类,白天躲藏于岩壁洞穴,属肉食性,生活习性不明。
克氏拟金眼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拟金眼鲷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东印度洋澳洲西部及南部海域,深度20-30米,本鱼体侧扁呈卵形,尾柄细长,眼大,吻圆钝,无脂性眼睑,下颌稍突出,腹鳍较小,位于近胸处,头部及体上半部红褐色,体下半部为黄色,鳃盖处有一橘黄色条纹,胸鳍橙色,其余鱼鳍红褐色,背鳍、臀鳍带有黑色边缘,体长可达18公分。成群栖息在礁石区的洞穴附近,属夜行性鱼类,属肉食性,以浮游生物为食,生活习性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