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 编辑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1
相关
仙佛寺石窟位于中国湖北省来凤县城东北约7千米的关口村,在酉水西岸摩崖造像,北临宣恩县界,东与湖南省龙山县隔水相望。仙佛寺石窟是长江中游地区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佛寺石窟位于中国湖北省来凤县城东北约7千米的关口村,在酉水西岸摩崖造像,北临宣恩县界,东与湖南省龙山县隔水相望。仙佛寺石窟是长江中游地区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越南汉喃铭文,为7世纪以后,历代以金文、石碑、摩崖等形式留传的一种文字纪录,以汉字、字喃写成。20世纪20至30年代,法国远东学院首次对越南汉喃铭文进行拓拓工作,1990年以后汉喃研究院又继续搜集铭文拓本,至今已发现约四万件。由于越南属热带多雨的气候,铭文比起书籍更能长久保存,而且记载有纸笔文献所没注重的内容,涉及了广大范围及悠长时间,故此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刘平国刻石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博孜克日格沟沟口一巨型山岩壁间的东汉时期隶书摩崖石刻,石刻内容记叙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人凿岩筑亭、修建关隘的事迹。
刘平国刻石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博孜克日格沟沟口一巨型山岩壁间的东汉时期隶书摩崖石刻,石刻内容记叙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人凿岩筑亭、修建关隘的事迹。
刘平国刻石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北150公里黑英山乡博孜克日格沟沟口一巨型山岩壁间的东汉时期隶书摩崖石刻,石刻内容记叙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人凿岩筑亭、修建关隘的事迹。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摩崖纪功文》,是越南越南陈朝时期刻写的摩崖越南汉喃铭文,内容以汉字写成,刻于乂安省,刻写时间有不同说法,古代史籍称是开祐六年,该铭文本身称是开祐七年。该文内容是纪录陈朝政府出兵邻近的哀牢人,后世学术界亦有对它作整理及研究。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高二百尺。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30米,按比例估计原来的佛头高约1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12米的佛头。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