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重组 编辑
经济改革是指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自1987年6月起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它与当时的政治改革开放政策共同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国内政策的关键词。“”一词的俄语字面意义即为“重建”,其意图为改变苏联陷入僵局的经济状况。
1
相关
新思维是苏联末任最高领导人,苏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列表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领域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思想及新政策。提倡“尊重人权”、“开放政策”和“改革重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采取军事上的收缩政策,如签署《中程导弹条约》和从阿富汗撤军等。之后苏联进行一系列政治及经济改革,最终促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苏联经济是一个集国有资本、集体农业、工业制造业和行政规划于一身的系统,特点是国家的全权控制、自给自足、公有化制度。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和物资供应体制由1930年代开始确定。在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推行大规模工业化之前,苏联曾经是一个农业国家。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的物资供应体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的按照部供应,1957年到1965年的按照地区供应,以及1965年以后全国统一供应。解体前几年的经济停滞主要是由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兹涅夫的差劣管治和计划经济的不足。停滞开始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但普遍接受1960年代或1970年代初这个讲法。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执政后,推行改革重组的政策,改革成一个近乎市场经济的系统。这些因素对苏联1991年的苏联解体起了关键的作用。
苏联经济是一个集国有资本、集体农业、工业制造业和行政规划于一身的系统,特点是国家的全权控制、自给自足、公有化制度。苏联的工业管理体制和物资供应体制由1930年代开始确定。在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斯大林推行大规模工业化之前,苏联曾经是一个农业国家。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的物资供应体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的按照部供应,1957年到1965年的按照地区供应,以及1965年以后全国统一供应。解体前几年的经济停滞主要是由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列昂尼德·伊里奇·布里兹涅夫的差劣管治和计划经济的不足。停滞开始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但普遍接受1960年代或1970年代初这个讲法。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执政后,推行改革重组的政策,改革成一个近乎市场经济的系统。这些因素对苏联1991年的苏联解体起了关键的作用。
瓦季姆·扎格拉金苏联政治家、改革重组主要理论家,曾为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担任顾问,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1964年至1988年任苏共中央国际部第一副书记,辅助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波诺马廖夫和阿纳托利·费奥多罗维奇·多勃雷宁。苏联解体后,在戈尔巴乔夫基金会任职,参与创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世界峰会。
塔季扬娜·伊万诺夫娜·扎斯拉夫斯卡娅,是苏联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戈尔巴乔夫时期,为改革重组政策理论家,《新西伯利亚报告》的主要作者。苏联解体后任《社会科学与现在》杂志编辑、莫斯科新闻报纸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