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名或裸记名称是生物命名中的一种无效名称,即原本打算将其用作学名,但却不能成为学名,因其未与充分的文字记述一起发表,所以是一个缺少描述与定义的“裸体”名称,不能作为正式学名使用。
8
广野龙是恐龙的一属,是个非正式名称。化石是于日本福岛县的广野町发现,地质年代为上白垩纪,被推论是属于鸭嘴龙科。它的化石十分零碎,包括了牙齿及可能是尾巴的脊骨。由于这些化石从未被正式描述,所以广野龙是一个无资格名称。它首先是由Hisa于1988年提及,后来因大卫·兰伯特的介绍而闻名。董枝明、Y. Hasegawa及东洋一认为这些骨骸是属于一鸭嘴龙科,但因缺乏特征而不能作出更准确的分类。
极龙属,又名特级超龙,是一属在韩国发现的蜥脚下目恐龙,由金港墨命名。在1979年,詹姆斯·詹森曾非正式地以Ultrasaurus命名一组在美国发现的巨大恐龙骨头,而被认为是无资格名称。由于金港墨先行正式地使用了这个学名,故詹姆斯·詹森将美国的标本更名为巨超龙。巨超龙后来被发现其实是一组嵌合体,其模式标本已分类在超龙属中。
大冲龙是一属未曾被描述的恐龙,化石是至少一个部分身体骨骼,被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的下禄丰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早期 。大冲龙目前是个无资格名称,并认为是属于蜥脚下目,可能是鲸龙科。
怀俄明盗龙是异特龙科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侏罗纪晚期的莫里逊组,是个非正式名称。怀俄明盗龙的化石相当少,过去曾以异特龙的名称存放于泰特博物馆。在1997年,罗伯特·巴克发现这些化石,并提出了新的名字。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正式研究、描述,这个名字只是一个无资格名称。
格西龙是虚骨龙类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中期的中国。模式种是达布卡格西龙,是由赵喜进在1983年提出的。格西龙被分类在虚骨龙类,被认为是一小型的兽脚亚目。由于这个时期的兽脚亚目资料不多,所以它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兴趣,但是它始终未被正式描述、命名,目前是个无资格名称。
诺尔龙是蜥脚下目的一属恐龙, 生存于下白垩纪的中国内蒙古。它的化石包括部分骨骼,约70%完整。在1985年,中国内蒙古查干诺尔的建设工厂时发现这个化石,并由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发掘采集。诺尔龙长20.4米,肩高4.9米,体重18.5吨,可能为多孔椎龙类的基干成员。模式种是查干诺尔龙,是由董枝明在1992年描述的,属名是以查干诺尔组地层为名。但因为没有经过正式研究,目前的状态是个无资格名称。
三工河龙意为“三工河蜥蜴”,是甲龙下目的一个无资格名称。三工河龙的化石被发现于中国新疆,地质年代可能是侏罗纪或白垩纪晚期。三工河龙是在1983年由赵喜进命名。乔治·奥利舍夫斯基提出三工河龙可能就是天池龙。
瑞钦龙是偷蛋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上白垩纪的蒙古。模式种蒙古瑞钦龙是,原先被认为是偷蛋龙属的一个物种。在1986年,瑞钦·巴思钵将它命名为蒙古偷蛋龙。但在1997年,巴思钵重新审核时发现它们之间有很多明显差别,并建立为新属,瑞钦龙属。但是他并没有作出详细的描述,故当时此名称是无效的无资格名称。直至2004年,Halszka Osmólska做出详细的研究,才成为正式的有效名称。
怀俄明翼龙意为“怀俄明州的手指”,是翼龙目的一个无资格名称,没有被正式叙述过。怀俄明翼龙只有出现在罗伯特·巴克于1994年的一个莫里逊组研究。怀俄明翼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的莫里逊组,年代为侏罗纪晚期,属于翼手龙亚目。
微齿龙意为“有微小牙齿的蜥蜴”,是种未叙述的无资格名称,化石是在1985年发现于中国。目前有至少两个不同时代的化石被归类于微齿龙属。其中之一为晚白垩纪的蜥脚下目恐龙。另外一个属于原蜥脚下目的黑丘龙科,年代为晚三叠纪或早侏罗纪。两者都符合微齿龙的模式种大野微齿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