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持续风速 编辑
热带气旋对应的最大持续风速是一个用于衡量风暴强度的常见指标。一个发展成熟的热带气旋,其最大持续风速可以在风眼中探测出来。与不同的是,持续风速是根据采样一段时间内的风速计算平均值来得出。对速的测量已经制订了全球统一的标准,在距地球表面10米处进行,而最大持续风速则代表了热带气旋内部任何位置在一分钟或十分钟时间段内的最高平均风速。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之间的磨擦,风速有很大的变化范围,如果热带气旋位于陆地上空的山峰或山脉附近也同样会导致这样的情况。
3
相关
热带风暴安娜是有纪录以来北大西洋在4月份出现的第一个热带气旋,并且截至2014年仍然是唯一一个。作为2003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场风暴,安娜的形成还标志着自1851年开始有可靠气象记录以来大西洋飓风季第5早的开局。系统源于4月20日百慕大以西一股非热带低气压发展成的亚热带气旋,形成后向罗盘方位方向移动并逐渐组织,于4月21日转变成热带气旋并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95公里的最高强度。安娜转向东北偏东,由于风切变和稳步逼近冷锋的影响而逐渐减弱,于4月24日转变成温带气旋。
1994年大西洋飓风季于1994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形成的时间段。整个飓风季一共产生了7个获得命名的热带气旋,其中有三个达到飓风强度,这两个数量都低于大西洋飓风季的平均水平。1994年热带风暴阿尔贝托是本季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于6月30日发展形成,最后一场风暴是11月21日消散的飓风戈登。除了产生的风暴数量低于平均水平外,本季也没有产生大型飓风,即没有任何一个气旋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三级飓风强度,最强烈的1994年飓风佛罗伦萨所达到的最大持续风速为每小时180公里,达到二级飓风水平。除了飓风佛罗伦萨、飓风克里斯和飓风戈登外,其他风暴都没有超出热带风暴强度。
强烈热带气旋乔伊于1990年末袭击澳大利亚,在昆士兰州洛坎普顿引发了当地信史第三严重的洪灾。该气旋源于所罗门群岛附近一股微弱的低气压,起初向西面行进,于12月18日获命名为“乔伊”,成为1990-1991年澳大利亚海域热带气旋季期间第二个获得命名的风暴。转向西南后,乔伊发展出层次分明的风眼,并在逼近凯恩斯的过程中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165公里强度。凯恩斯受到狂风吹袭,风暴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减弱并转朝东南方向前进,之后又蜿蜒折回西南,于12月26日在昆士兰州的汤斯维尔附近登陆。乔伊于次日消散,其残留水分继续在昆士兰州上空产生倾盆大雨并持续了两周之久。
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时间轴中记录了全年大西洋所有热带气旋和亚热带气旋形成、增强、减弱、登陆、转变成温带气旋以及消散的具体信息。2006年大西洋飓风季于2006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形成的时间段,这一飓风季是继2001年大西洋飓风季以来第一个没有任何一场热带气旋在美国登陆的大西洋飓风季,也是继1994年大西洋飓风季以来第一次在整个十月份都没有热带气旋形成。国家飓风中心每年都会对前一年飓风季的所有天气系统进行重新分析,并根据结果更新其风暴数据库,因此以下时间轴中还包括实际操作中没有发布的信息。包括最大持续风速、位置、距离在内的所有数字都是经四舍五入换算成整数。
2002年大西洋飓风季是一次活跃程度在中等水平的大西洋飓风季,于2002年6月1日正式开始,同年11月30日结束,传统上这样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绝大多数热带气旋在大西洋形成和发展的时间段。全季共产生了14个热带气旋,其中12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4个发展成飓风,两个成为大型飓风。虽然飓风季是在6月1日正式开始,但2002年热带风暴亚瑟要一直到7月14日才形成。虽然起步较慢,但本季在9月一共发展出多达8场热带风暴,创下新的纪录,之后只有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2007年大西洋飓风季和2010年大西洋飓风季追平。同时,本季在10月6日后就再也没有热带风暴形成,这种情况也很罕见,部分是因为受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的影响。全季最强烈的飓风是飓风伊西多尔,最低中心气压只有934毫巴,不过2002年飓风丽丽的最大持续风速更高,达到了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下的四级飓风标准。
热带风暴阿莱塔是2006年太平洋飓风季形成的第一个热带气旋。系统源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西南偏南方向的扰动天气区,发展出对流的同时组织结构也逐渐改善,于5月27日清晨归类为第一号热带低气压,再在这天上午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阿莱塔”,成为2006年西半球形成的首场热带风暴。气旋在朝墨西哥西南部的格雷罗州海岸移动期间增强至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75公里强度,接下来停止前进,之后又于5月29日转向西进并减弱,直至5月31日完全消散。阿莱塔在墨西哥海岸沿线产生中等程度降水,大风还刮倒了一些树木,但总体破坏程度很轻,也没有人员因此丧生。
热带风暴安德烈亚是2013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一个热带气旋,也是首场获命名的风暴,于2013年6月上旬在古巴、尤卡坦半岛和美国东岸部分地区引发洪灾。系统源于6月5日墨西哥湾东部的一片低气压,虽有强烈风切变和大量干燥空气的不利影响,但还是得以强化并向罗盘方位方向移动。6月5日晚,气旋回转东北并逼近佛罗里达州大本德地区。经过强化,安德烈亚于6月6日达到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100公里的最高强度。数小时后,风暴略有减弱,于当晚从佛罗里达州泰勒县的斯坦亥琪附近登陆。气旋在穿越佛罗里达州和乔治亚州期间开始失去热带天气系统特征,于6月7日在南卡罗莱纳州上空转变成温带气旋,风暴残留接下来继续沿美国东岸移动,最终于6月10日被缅因州近海的另一个温带天气系统吸收。
热带风暴马可是信史地球上规模最小的热带气旋,也是2008年大西洋飓风季第13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源于2008年9月下旬加勒比地区西北部上空的广阔低气压。10月4日,受东风波影响,伯利兹上空发展出小规模大气环流。低气压区从尤卡坦半岛最南端掠过并进入坎佩切湾,于10月6日发展成本季第十三号热带低气压。低气压很快就于当晚增强成热带风暴并获名“马可”,再于协调世界时10月7日清晨达到最大持续风速100公里的最高强度。
热带风暴达利拉是2007年7月下旬在墨西哥西部引发洪灾的一个热带气旋,也是2007年太平洋飓风季形成的第7个热带低气压和第4场获得命名的风暴。系统源于7月22日墨西哥西南方向较远处海域的东风波,起初因受东北向风切变影响而显杂乱无章,但经过发展还是在7月24日升级成热带风暴并获名“达利拉”。接下来24小时里,气旋稳步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略有提升,于次日清晨达到最大持续风速95公里的最高强度。此后不久,达利拉于7月25日穿过索科罗岛。风暴迂回向罗盘方位方向前进,并因行经海域海面温度逐渐降低而缓慢减弱。7月27日,气旋降级成热带低气压,并在几小时后逐渐退化成残留低气压。
台风凤仙是2002年太平洋台风季期间的最后一场台风,也是2002年对美国造成损失第二大的自然灾害,仅次于2002年飓风丽丽。其名称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供,在朝鲜语中意为“凤仙花”。系统源于12月2日的一片扰动天气区,接下来逐渐增强,于12月5日达到台风强度。12月8日,风暴以最大持续风速每小时175公里强度从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经过,最终转向东北并减弱,于12月11日转变成温带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