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末是中国古代戏剧中一种程式化的角色,现代戏剧中已经和合并,就是“生”中的“老生”行当,在古代戏剧中是一种单独列出的重要角色,一般作为配角,因此叫做“末”。
1
相关
六柱制是粤剧内有关行当的戏班制度。粤剧的行当原为“”、“生”、“旦”、“净”、“”、“外”、“小”、“夫”、“贴”、“杂”的十大行当。因为戏班常常远赴外地表演,大型编制使戏班支出庞大。后来,经过抗日战争和电影兴起后,戏班收入不断减少。戏班的编制被精简为以六位台柱为主,即“文武生”、“小生”、“旦角”、“二帮花旦”、“丑角”、“武生”。
武生,重唱和做,基本上扮演文人,但最多时候是做武打的动作。常挂黑须。另有一种挂白须的叫“公脚”,唱腔苍劲悲凉,原属“”行,现在也并入了武生的行当。粤剧之中把武生一角演得最好,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有“武生王”之称的靓次伯先生。
院本,中国古代一种戏曲脚本,源自北宋杂剧,12世纪时流行于金国境内,入元朝后逐渐衰微。院本剧目有数百种,结构一般分4段,角色有副净、副、引戏、末泥和孤装5种,大多情节简单、内容滑稽,反复使用同一支曲。部分院本兼有歌舞。也有少数院本其实不是戏剧,乃属说唱文学。
元代杂剧以同一宫调写曲,一套曲子由头至尾唱完,叫做一折;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结构上,杂剧惯例一本4折演完一完整故事,偶有一本5或6折,王实甫《西厢记》最为独特,全剧共有5本21折。演出时,一折中的整套曲子,都由正或正旦一人独唱,其他角色只有对白,不能唱曲。
《三娘教子》出自李渔的小说《无声戏》,又名《双官诰》,是清朝旦角、首本戏,传统二黄专腔“教子腔”起源于该剧。
三娘教子》出自李渔的小说《无声戏》,又名《双官诰》,是清朝旦角、首本戏,传统二黄专腔“教子腔”起源于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