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编辑
《杂阿含经》,初期佛教的基本经典“四阿含”之一。在四阿含中,杂阿含是依五蕴、六入处、因缘、、四谛、三十七道品等,将众多相应主题的短经编集在一起,偈颂则依八部众编集在一起,因此又称为相应阿含,由经文细碎不易记诵或参杂聚集,而名杂阿含。汉译《杂阿含经》推定为根本说一切有部传本,与对应的巴利本《相应部》一起,被学术界认为是接近原始佛教研究原貌的佛陀言论集之一。
1
相关
四向四果,佛教术语,为声闻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出于《杂阿含经》。其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此四者称四沙门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种果向,合称四向四果。因为每一个果位都分成两阶段,所以又称四双八辈、四双八士。
㤭赏弥,又译拘睒弥、拘舍弥,印度古代城市。在佛教历史上有重要意义,在《杂阿含经》、《相应部》、《中部》、《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都有提及。曾经是跋蹉国首都。位于今安拉阿巴德西南60公里。
别译杂阿含经》为《杂阿含经》的别译本,共二十卷,其内容相当于《杂阿含经》〈八众诵〉的全部偈颂,以及〈如来所说诵〉的一部分。
十一诫是出自《法苑珠林·诫勖篇》,是道世法师根据《法句经》、《杂阿含经》整理出来的十一条诫训,用以指导佛教徒的日常生活。
随佛尊者,2008年在其编著的《相应菩提道次第》及2014年公开发表的、《十二因缘之原说与奥义》中,根据汉译《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当中七事修多罗的古老共说,提出其自称的原始佛教教义,指出十二因缘是“以六处为分位”,不是部派所传说的“以识为分位”,不同于《舍利弗阿毘昙论》、 《发智论》、《大毘婆沙论》 、《俱舍论》、《清净道论》、与《大智度论》、 《瑜伽师地论》等论之定义。此说法与传统诠释有所出入,而未普遍认可。
原始佛教,佛教术语,源自于现代西方及日本佛教研究学者,将佛教发展史的最初阶段,泛称为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意指释迦牟尼初过世直到部派分裂前的佛教及其教义。近代华人佛教大德印顺法师认为此一时期的佛教应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的佛教,后一阶段是释迦牟尼入灭直到部派分裂前的佛教。印顺法师延续西方及日本学界的概念,将释迦牟尼过世一直到部派分裂前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另用根本佛教来称呼释迦牟尼在世时的佛教
。根据印顺法师研究发现第一次结集的经说集成,是在目前汉译《杂阿含经》及南传《相应部》两部经典当中“七事修多罗”——‘因缘相应’、‘食相应’、‘圣谛相应’、‘界相应’、‘五阴相应’、‘六处相应’、‘四念处等道品相应’。
四向四果,佛教术语,为声闻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出于《杂阿含经》。其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此四者称四沙门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种果向,合称四向四果。因为每一个果位都分成两阶段,所以又称四双八辈、四双八士。
四向四果,佛教术语,为声闻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出于《杂阿含经》。其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此四者称四沙门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种果向,合称四向四果。因为每一个果位都分成两阶段,所以又称四双八辈、四双八士。
四向四果,佛教术语,为声闻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出于《杂阿含经》。其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此四者称四沙门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种果向,合称四向四果。因为每一个果位都分成两阶段,所以又称四双八辈、四双八士。
四向四果,佛教术语,为声闻修行的次第及证得的果位,出于《杂阿含经》。其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罗汉,此四者称四沙门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种果向,合称四向四果。因为每一个果位都分成两阶段,所以又称四双八辈、四双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