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 编辑
李德裕,表字文饶,赵州赞皇县人,出自赵郡李氏西祖,晚唐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历经自唐德宗至唐宣宗共八朝,爵至卫国公,因此别号李卫公,享年六十三岁。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李党,指的是唐朝后期著名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中的李党,源于李党领袖李德裕
牛李党争发生在九世纪的前半叶,两派的斗争持续了四十余年之久。李党以裴度、郑覃、李德裕为首,李党成员多来自世族,与来自地方藩的牛党相互倾轧,直至唐宣宗大中初年李宗闵、牛僧孺、李德裕相继病死任上,牛李党争才告一段落,余波延续到咸通年间。当时的著名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亦牵连其中。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郡狄道县人,秦王府十八学士李玄道五世孙。祖父李颜有疾,李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进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书舍人。元和十一年以中书舍人知贡举,不久拜相。元和、长庆两朝为宰相,举荐牛僧孺,与李德裕、李绅相互倾轧。敬宗年间,封凉国公,后改郑国公。大和中,以司徒致仕。九年正月卒,谥曰成。著有《断金集》,《全唐诗》存诗八首。
雄边子弟兵是唐朝四川地方的一种民兵。唐文宗大和四年至六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李德裕置。每二百户取一人,使其习战,平时务农,有事则战,称为“雄边子弟”。
本姓鱼姓,又冒姓郑氏,时号“鱼郑”,人目之为“水族”。为人狡险无双,处世微贱,以医术得宠于襄阳节度使李愬,又转识王守澄。郑注仗着王守澄撑腰公然受贿,文宗厌恶,与宰相宋申锡合谋杀他,事泄,郑注助王守澄诬告宋申锡谋反令其被贬。大和八年九月,唐文宗身患风疾,王守澄推荐郑注给唐文宗,文宗吃了郑注的药,病情好转,郑注因此得到文宗亲近,更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力短期内接连驱逐李德裕、路随、李宗闵三宰相,及令与自己交好的贾𫗧拜相。十二月任太仆卿,兼御史大夫。历任昭义节度副使等职。大和九年迁工部尚书,充翰林院侍讲学士。
会昌中兴是指唐朝唐武宗统治时期出现的小康。武宗在他在位时起用李德裕为相。良相李德裕推行“政归中书”政策,极为腐朽的大唐渐渐恢复元气,专权的宦官仇士良只好向武宗“告老还乡”。
属京兆韦氏龙门公房,登“茂才异等”科。宪宗元和四年己丑科状元,主考官是户部侍郎张弘靖,授左拾遗。历官仓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与李德裕友善。大和七年,贬为康州刺史,大和八年再贬明州长史。会昌六年迁楚州刺史。大中二年二月,终官桂管观察使。又任太仆卿。大中年间卒于任上。
会昌元年九月,卢龙军乱,陈行泰杀节度使史元忠,被推为主留务。陈行泰遣监军带着军中大将的表文请求被任为卢龙军节度使。宰相李德裕自称熟知河朔形势,以往朝廷遣使赐诏常太快,军情就稳定了。如果置之数月不问,必自己生变;请求留监军而不遣使,静观其变。闰九月,卢龙军果然又乱,杀陈行泰,拥立次将张绛,张绛也请求任为节度使,朝廷还是不理睬。雄武军使张仲武起兵攻打张绛,并遣军吏吴仲舒奉表到京师,称张绛惨虐,请求以本军讨之。十月,吴仲舒至京师。唐武宗诏宰相问情状,吴仲舒说:陈行泰、张绛都是游客,故人心不附;张绛刚杀陈行泰时,召张仲武,想把节度使让给他做,一二百军士不同意,于是未果;并指出张仲武即使不能战胜张绛,也能使其受困。李德裕奏陈行泰、张绛都使大将上表,威胁朝廷,索要节钺,所以不可给;而张仲武先自己上表请求发兵为朝廷讨乱,授予节度使是有理的。于是以张仲武知卢龙留后。
李逢吉,字虚舟,陇西郡狄道县人,秦王府十八学士李玄道五世孙。祖父李颜有疾,李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进士及第,元和九年,改中书舍人。元和十一年以中书舍人知贡举,不久拜相。元和、长庆两朝为宰相,举荐牛僧孺,与李德裕、李绅相互倾轧。敬宗年间,封凉国公,后改郑国公。大和中,以司徒致仕。九年正月卒,谥曰成。著有《断金集》,《全唐诗》存诗八首。
李烨,出自赵郡李氏西祖房,唐朝官员。李德裕第四子。
会昌二年,李岐被他父亲唐武宗封为兖王。会昌三年十一月,在宰相李德裕建议下,武宗以李岐为灵、夏等六道元帅兼安抚党项大使,赍诏前往安抚党项及六镇百姓。其后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情况,薨年也不详。会昌六年,唐武宗死后,由叔父唐宣宗即位,他的儿子们没有得到皇位,一说武宗诸子都被宣宗报复而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