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 编辑
杜佑,表字君卿,唐代政治家、史学家,京兆万年县人,官至宰相,著有通典
2
相关
二王三恪,又称二宾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单称三恪、二王,是中国古代政治礼制,属宾礼之一,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给予封邑,祭祀宗庙,允许在国邑内保留其自身政治文化传统,用以怀柔安抚,显示中国朝代所承继统绪,标明法统地位。所谓“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证“三恪二王后”,以为封前两朝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朝代后裔则称为三恪。
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唐杜佑撰。唐德宗贞元十七年编成,历时三十余年。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本书列为“十通”之一,与《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二王三恪,又称二宾三恪、二代三恪、三恪二王后,或单称三恪、二王,是中国古代政治礼制,属宾礼之一,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给予封邑,祭祀宗庙,允许在国邑内保留其自身政治文化传统,用以怀柔安抚,显示中国朝代所承继统绪,标明法统地位。所谓“恪”,即表尊敬之意。杜佑《通典》考证“三恪二王后”,以为封前两朝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朝代后裔则称为三恪。
文献通考》,元朝马端临撰,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将《通典》上之八门增扩为二十四门,记载上古至宋宁宗嘉定末年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元大德十一年成书。后与《通典》、郑樵《通志》,合称“三通”。
石渠议奏是中国西汉的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在石渠阁召集的讲论五经同异的学术会议石渠阁会议的奏疏辑成之总称。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载,所辑议奏共有一百六十五篇,今皆佚。唐朝杜佑《通典》中保存了其中若干片断。
羯鼓,亦作鞨鼓,是古代龟兹乐、天竺乐、高昌乐、疏勒乐的乐器,源出羯,所以称为羯鼓。杜佑《通典》:“羯鼓,正如漆桶,两头俱击。以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羯鼓用山桑木制造,形如漆桶,用小架承托,用两支黄檀木鼓槌打击,声音焦杀鸣烈。最宜于高楼晚景,明月清风中演奏,“破空透远,特异众乐”。前蜀永陵棺床石刻中有两位羯鼓伎,一位用右手持杖击打、左手持杖停于鼓边,另一位则双手并击。
按唐代杜佑《通典》记录,疏勒乐队由乐工十名和舞蹈者二名组成。乐工服装:皂丝布头巾,白丝布袍,锦襟褾,白丝布胯;舞蹈者服装:白袄, 锦袖,赤皮靴,赤皮带;乐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横笛一、箫一、筚篥一、答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鸡娄一”。
杜环,京兆府万年县人,唐朝宰相杜佑族侄。前唐朝士兵、阿拉伯帝国士兵。他可能是唐朝抵达西方最远的人,也是有历史记录最早涉足非洲的中国人。
《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唐杜佑撰。唐德宗贞元十七年编成,历时三十余年。本书记录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本书列为“十通”之一,与《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杜悰杜佑之孙,封爵邠国公,与李商隐是表兄弟,杜牧的堂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