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琎出身太学生,为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山东布政司左参政,永乐年间升户部主事,此后晋升为吏部左侍郎。明仁宗即位后,兼詹事府少詹事。明宣宗时期,继续掌管詹事府。后因吏部尚书蹇义年老,宣宗欲以郭琎代替,遭到明朝首辅杨士奇的阻劝而停止。次年,因蹇义去世而继任。郭琎颇有识才之能,比如举荐李贤为吏部主事。正统六年,御史曹恭以灾异请罢大臣不称职者,当时郭琎与尚书吴中、侍郎李庸等均被劾。郭琎自陈获宥。后因郭琎子郭亮受贿,被察觉,御史孙毓等劾。明英宗命其致仕。
三杨,又称三杨辅政,是明成祖至明英宗时期的三位杨姓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合称,他们都是仁宣之治缔造者,而杨士奇、杨荣更是永乐盛世的缔造者之一。由于明英宗登基初时他们三人得到诚孝昭皇后的支持,所以得以延续仁宣之治的德政。其后,当明英宗亲政,三杨相继去世,朝廷逐渐由内臣王振把持。
仁宣之治,是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夏原吉、蹇义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使他们在位的十一年期间成为明代历史上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代。
明宣宗朱瞻基,或称宣宗章皇帝,明仁宗嫡长子,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即位,次年改元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6岁。宣德元年平定高煦之乱,和其父明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二朝元老兼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建议,停止对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不过,他也开启此后宦官干政的局面。
杨溥,表字弘济,号南杨,一号澹庵,湖广等处行中书省荆州府石首县人。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与杨荣、杨士奇共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谥文定。
《明文衡》编次依《玉台新咏》体例,分三十八体,包括代言、赋、骚、乐府、琴操、表笺、奏议、论说、解、辩、原、箴、铭、颂、赞、策问、问对、书、记、序、题跋、杂著、行状、神道碑、墓志、墓表、祭文、字说等。全书收录洪武至成化年间文章,如宋濂、杨士奇、王叔英等人所撰之乐府、琴操、表笺、奏议等。其中有数十篇有目无文。所录多歌颂封建并推尊儒学的作品,“不免芜杂之讥。”
明宣宗朱瞻基,或称宣宗章皇帝,明仁宗嫡长子,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即位,次年改元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6岁。宣德元年平定高煦之乱,和其父明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二朝元老兼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建议,停止对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不过,他也开启此后宦官干政的局面。
杨荣,原名子荣,表字勉仁,号东杨,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建宁府建安县人。明朝内阁首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与杨士奇、杨溥共称“三杨”,是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谥文敏。
明宣宗朱瞻基,或称宣宗章皇帝,明仁宗嫡长子,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即位,次年改元宣德,明朝第5位皇帝,在位十年,享年36岁。宣德元年平定高煦之乱,和其父明仁宗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二朝元老兼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建议,停止对交趾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不过,他也开启此后宦官干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