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郡为台湾日治时期的行政区划,隶属台北州。其辖区紧附台北市外围,郡役所亦位于台北市,所址现为立法院青岛第二会馆。七星郡辖下有汐止街、士林街、北投庄、内湖庄、平溪庄及松山庄,其中平溪庄于1932年改隶基隆郡,松山于1938年并入台北市。
瑠公圳是位于台湾台北的灌溉水圳系统,为清朝乾隆年间由垦户郭锡瑠兴建,用于灌溉今台北市东侧松山庄的农田。今日几乎已经全部予以填平或荒废,只在台北市东侧、新北市新店区内仍残留几小段水道。
台北市的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化,中正区、万华区、中山区、大同区、大安区是1920年台北市时最初的范围。后于1938年加入卫星城市七星郡松山庄,再于1968年加入士林区、北投区、内湖区、南港区、景美、木栅6乡镇扩及现在的范围。当时设置16区,后于1990年整并为现行的12区。
瑠公圳是位于台湾台北的灌溉水圳系统,为清朝乾隆年间由垦户郭锡瑠兴建,用于灌溉今台北市东侧松山庄的农田。今日几乎已经全部予以填平或荒废,只在台北市东侧、新北市新店区内仍残留几小段水道。
瑠公圳是位于台湾台北的灌溉水圳系统,为清朝乾隆年间由垦户郭锡瑠兴建,用于灌溉今台北市东侧松山庄的农田。今日几乎已经全部予以填平或荒废,只在台北市东侧、新北市新店区内仍残留几小段水道。
台北市的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化,中正区、万华区、中山区、大同区、大安区是1920年台北市时最初的范围。后于1938年加入卫星城市七星郡松山庄,再于1968年加入士林区、北投区、内湖区、南港区、景美、木栅6乡镇扩及现在的范围。当时设置16区,后于1990年整并为现行的12区。
台北市的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化,中正区、万华区、中山区、大同区、大安区是1920年台北市时最初的范围。后于1938年加入卫星城市七星郡松山庄,再于1968年加入士林区、北投区、内湖区、南港区、景美、木栅6乡镇扩及现在的范围。当时设置16区,后于1990年整并为现行的12区。
台北市的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化,中正区、万华区、中山区、大同区、大安区是1920年台北市时最初的范围。后于1938年加入卫星城市七星郡松山庄,再于1968年加入士林区、北投区、内湖区、南港区、景美、木栅6乡镇扩及现在的范围。当时设置16区,后于1990年整并为现行的12区。
台北市的行政区划有过多次变化,中正区、万华区、中山区、大同区、大安区是1920年台北市时最初的范围。后于1938年加入卫星城市七星郡松山庄,再于1968年加入士林区、北投区、内湖区、南港区、景美、木栅6乡镇扩及现在的范围。当时设置16区,后于1990年整并为现行的12区。
七星郡为台湾日治时期的行政区划,隶属台北州。其辖区紧附台北市外围,郡役所亦位于台北市,所址现为立法院青岛第二会馆。七星郡辖下有汐止街、士林街、北投庄、内湖庄、平溪庄及松山庄,其中平溪庄于1932年改隶基隆郡,松山于1938年并入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