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原名群玉,表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号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长安卖画翁、餐英居士、春觉斋主人、射九,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省闽县人,清末民初的古文家、翻译家。
6
迦因小传,英国小说家哈葛德1895年的小说,最早由蟠溪子译成中文,1901年4月在包天笑的木刻杂志《励学译编》上连载,至12册登毕,但只有下半册,不久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单行本,署“译者蟠溪子、校对者天笑生、代表者老骥氏”。后林纾译出全本,取名《迦茵小传》,1905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因译出迦因被坏人诱奸生了一个私生子的情节,被称为“名教罪人”。
王敬轩,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1918年3月15日《新青年》4卷3号上,刊登王敬轩《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批评贬低新文化运动,同期发表记者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一文。对王敬轩加以反驳和痛骂。鲁迅曾写道:“古之青年,心目中有了刘半农三个字,原因并不在他擅长音韵学,或是常做打油诗,是在他跳出鸳蝴派,骂倒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所谓王敬轩并非真有其人,而是钱玄同的化名,钱本人是新文化运动积极分子,他编造这篇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章,是故意制造一个争论事件,激发读者的兴趣。文中重点攻击古文桐城派,和白话文的批评者林纾。
《林纾的翻译》是钱钟书在1963年3月对林纾的翻译成就发表的一篇广泛性评论文章,全文约两万多字,收录于《七缀集》一书。
春明女子中学,老北京的一所私立学校,旧址位于宣武门外大街南端路西,原为北京福建会馆的一部分,初为京师闽学堂,由邮传部尚书闽籍人士陈玉苍于1902年创办。翻译家福建人林纾曾任该学堂教习。民国之后,生源减少,一度停办。1920年校舍借给北京首善医院,1927年医院迁出。1928年在原址成立“北平春明公学女校”,1932年改名为“春明女子中学”,并设立高中。1950年改为“北京市第五女子中学”。60年代改为“菜市口中学”。现为宣武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北京私立正志中学,1914年建立,创办人是民国政要徐树铮,徐是段祺瑞嫡系,曾任陆军部次长。1914年袁世凯疏远段祺瑞,徐树铮也去职从事教育,1915年护国战争爆发,徐又被重新启用。该校初建于北京菜市口,教员中有民国大作家林纾。1920年由教育部接办,改名成达中学,教育部次长傅岳棻兼校长,搬迁到阜成门外。今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址在海淀区北洼路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