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 编辑
校对,古代称为斠勘、校勘、校雠或者校理,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
3
相关
善本是一种关于中国古籍、手稿、文献等纸质出版物的概念。在书稿流传中,常常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版本;而其中经过仔细的校勘、抄写、印刷等修缮所得到的珍贵、优秀的版本,即称为“善本”,有比较高的收藏、流传的价值。经名家校对的善本,更是读书人、藏书家争相搜购的珍品。有些学者更会记下校雠经过,撰成“校勘记”,附于定本末后,是后世治学考证的重要参考资料。
敦煌变文集》是唐代敦煌变文作品的总集,由王重民、王庆菽、向达、周一良、启功、曾毅公等人编校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此书根据国内外收藏的一百八十七部敦煌写本,整理校勘,编选出七十八种作品。编者在《引言》中说,他们“根据照片或原卷过录一个本子,然后由一人主校对,其余五人轮流互校对一遍,把各人校勘的意见,综合起来,作成校记,附在每一篇的后面”。因此,校录文字基本上能保存写本原貌。
全元散曲》是一部元代散曲总集,作者是元曲学者隋树森,196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共收元曲作家213家,小令3760余首,套曲410余套。取材范围除后人总集、别集、选集外,还从曲谱、曲话、笔记、方志等共117种材料广为搜集;并加以校勘、订正,注明出处。1982年隋树森将《全元散曲》加以编选增补,完成《全元散曲简编》,1984年出版
史记索隐》共30卷,由唐代司马贞撰写,运用了大量的文献作为校勘材料,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使得一些书目得以流传下来,便于后人辑佚,有功于目录学。另外,《史记索隐》在文献考证上也取得丰硕成果,考证人名、史实及司马迁生平等等。现时存放于各大学术机构的版本皆为明朝末期毛氏汲古阁刻本。
墨子闲诂》,凡十四卷,孙诒让著,乃集清朝《墨子》校勘大成之作。
顾广圻,字千里,号涧苹,别号思适居士,以字行。江苏元和县人。清代校勘学家、目录学家。
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为两广总督阮元所辑,收七十三家,记书一百八十八种,凡一千四百卷。此书是汇集儒家经学经解之大成,是对乾嘉学术的一次全面总结。后由夏修恕、阮福等编辑、校勘、监刻、出版,道光九年九月,全书辑刻完毕,未曾分类,只“以人之先后为次序,不以书为次序”。咸丰七年九月,英法联军入侵广东,书版过半毁于战火。咸丰十年,两广总督劳崇光等人捐资补刻,增刻冯登府著作七种,计八卷,即“咸丰庚申补刊本”。
善本是一种关于中国古籍、手稿、文献等纸质出版物的概念。在书稿流传中,常常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版本;而其中经过仔细的校勘、抄写、印刷等修缮所得到的珍贵、优秀的版本,即称为“善本”,有比较高的收藏、流传的价值。经名家校对的善本,更是读书人、藏书家争相搜购的珍品。有些学者更会记下校雠经过,撰成“校勘记”,附于定本末后,是后世治学考证的重要参考资料。
《考异》共10卷,是清朝胡克家对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及其注疏的考证。以宋朝淳熙年间尤袤所刻李善之注本为底本,又据宋代吴郡袁氏、茶陵陈氏所刻六臣本以校刊异同。在清代对《文选》的校勘考订上,胡克家的《考异》和梁章巨的《文选旁证》是比较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