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效 编辑
梁效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的笔名。“梁效”即“两校”的谐音。另外还有柏青、高路、景华、安杰、秦怀文、郭平、施均、金戈、万山红、祝小章、梁小章等,也是该写作组的笔名;但以“梁效”的使用频率最高、名声最大。如遇有特别重要、需要正式身份的文章,仍署全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时有“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说法。
1
相关
范达人又名范达仁,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随后成为北大一名青年教师。文革以前在北大历史系负责学术批判工作。文革期间曾任“梁效”写作组长。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会议。中共十一大“点名批判梁效”。1976年10月10日深夜,四人帮被隔离审查后的第4天,“梁效”遭查封,所有成员受隔离审查。之后范达人未经审判,被投入监狱;大约一年后释放,但被警告不能讲课、不能写文章、不能出头露面,1980年后才逐渐放宽。曾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教授。1989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迟群,男,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科教组副组长,文革后期清华大学实际掌控者,“梁效”写作小组主要负责人之一。1976年10月被免除职务,1983年被判有罪入狱。
评法批儒是1970年代的一场政治运动。表现为“梁效”、“罗思鼎”等写作组在各大报刊发表文章以及各单位组织学习,持续到1976年。
范达人又名范达仁,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随后成为北大一名青年教师。文革以前在北大历史系负责学术批判工作。文革期间曾任“梁效”写作组长。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会议。中共十一大“点名批判梁效”。1976年10月10日深夜,四人帮被隔离审查后的第4天,“梁效”遭查封,所有成员受隔离审查。之后范达人未经审判,被投入监狱;大约一年后释放,但被警告不能讲课、不能写文章、不能出头露面,1980年后才逐渐放宽。曾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教授。1989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王世敏,文化大革命时期编辑,梁效负责人之一。
写作组是指中国于1960年代起出现的官方性质的文人组织,盛行于文革期间,专门从事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写作,影响最大的包括梁效、罗思鼎等。直至今日,仍有一些写作组的文章活跃于中国大陆官方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