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希尔王朝是个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属于地主阶级的波斯人所建立的王朝,在公元821年到873年间是呼罗珊的实际统治者,也担任阿拔斯王朝在巴格达的保安指挥官,一直到891年为止。王朝由塔希尔·伊本·侯赛因建立,他是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马蒙的领导将领。因为他在阿拔斯王朝重大内战中支持马蒙的缘故,而被授予呼罗珊的统治权。王朝最初建都在梅尔夫,后来迁到尼沙普尔。但塔希尔王朝并不是个独立的王朝 - 根据英国中东史学教授休·肯尼迪的说法:“塔希尔王朝有时被当作是首个独立的伊朗王朝,但这观点具有误导性。实际上是阿拔斯王朝和塔希尔王朝之间维持着一种伙伴关系。”由于塔希尔王朝忠于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而哈里发给予他们相当大的自治权作为回报;他们实际上是阿拔斯王朝派驻在波斯当地的总督。由塔希尔王朝在呼罗珊征收而解送到巴格达国库的税收,可能高于他们统治之前所征收的。
眉路骨惇国或眉路骨国,是宋朝元朝时期的一个西域国家,其位置尚未确定,有巴尔赫、君士坦丁堡、梅尔夫等多种说法。
奈斯尔·本·赛雅尔·莱西·基纳尼 是倭马亚王朝的将领,738-748年任大呼罗珊总督。任总督之前,他长期在呼罗珊的阿拉伯军队中服役,他虽算得上是军人和政治家,但缺少部族势力背景也是他得到这个职位的重要原因,这也使他更依赖哈里发的力量。他在呼罗珊总督任内成就不小,军事上,他在与突骑施的战斗中取胜,重新夺取了当年屈底波·伊本·穆斯林占据的领土;内政方面,他继续推行被当地人期待已久的税制改革,缓解了紧张的社会局势,稳固了倭马亚政权对河中地区的统治。但在他任期的最后几年,整个哈里发国陷入内战,呼罗珊也不例外,部族冲突与叛乱数次爆发。746年,叛乱领袖哈里斯·本·苏赖杰与朱代·基尔马尼一度将奈斯尔赶出呼罗珊首府梅尔夫,但不久后他们内部爆发冲突,哈里斯被杀,奈斯尔得以回到首府。这场冲突也使奈斯尔无暇顾及呼罗珊地区爆发的旨在推翻倭马亚王朝的阿拔斯运动,其领袖阿布·穆斯林利用这种情况发展实力,于748年初将奈斯尔赶出呼罗珊,后者逃亡至波斯。748年12月9日,在阿拔斯部队的追赶下,奈斯尔死在逃往哈马丹的途中。
哈里斯·本·苏赖杰,是倭马亚王朝的阿拉伯人将领。他最初在大呼罗珊领兵作战,734年,他在呼罗珊和河中地区以纯洁宗教的旗号发起叛乱,得到当地阿拉伯驻军的支持,一直以来被阿拉伯穆斯林视为二等公民的波斯裔新改信者也积极响应,甚至河中地区、巴克特里亚的许多小邦君主也加入他的阵营。但叛军两次攻打呼罗珊省会梅尔夫都不成功,最终于736年被总督阿萨德·本·阿卜杜拉·盖斯里镇压。哈里斯和他的一小部分支持者逃到吐火罗山中,后又投奔阿拉伯人的劲敌——突骑施可汗苏禄可汗,后又陪同可汗于737年攻打阿拉伯人领地,但他们在喀里斯坦之战惨败,不久之后,突骑施的力量崩溃,哈里斯留在河中,依托当地粟特君主。接替阿萨德总督之位的奈斯尔·本·赛雅尔再次出兵攻打哈里斯,将他驱逐到法拉布。但数年后,呼罗珊陷入部落内战,奈斯尔希望借用哈里斯在阿拉伯人中尚存的影响力来帮他对抗敌人,于是自哈里发处求得了对哈里斯的赦免。745年,哈里斯回到木鹿,但他却不愿与奈斯尔合作,自己组织了一支部队再次叛乱,与也门部落的叛军首领朱代·基尔马尼共同攻陷木鹿,但次年两股叛军内讧,哈里斯被杀。他的叛乱使倭马亚王朝在中亚的统治变得衰弱,间接为旨在推翻倭马亚政权的阿拔斯运动铺平了道路。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又称阿克瑟斯文明,是现代考古学对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一个中亚青铜时代文明的命名。该文明体位于现今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北部、伊朗东北部、乌兹别克南部及塔吉克斯坦西部,以阿姆河为核心。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遗址是由苏联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在1976年发现,并予以命名。巴克特里亚是巴克特拉地区的希腊语名称,位于现今阿富汗北部,而马尔吉阿纳则是马尔古的希腊语名称,即是今土库曼斯坦梅尔夫一带。
马什哈德,也被拼写为Mashad或是Meshad。是伊朗第二大城市,亦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城之一。它位于德黑兰以东850公里,是礼萨呼罗珊省的首府。城市的人口为3,001,184人。马什哈德是古代丝绸之路途中的重要绿洲,往东通往另一绿洲城市-梅尔夫。
马雷,土库曼斯坦马雷州首府,近阿富汗边境,梅尔夫古城在其郊外。
伊嗣俟三世,《旧唐书》作伊嗣侯,《新唐书》作伊嗣俟,是波斯萨珊王朝末代君主。霍斯劳二世之孙,632年6月16日即位。636年11月,波斯军队在卡迪西亚会战中惨败,次年阿拉伯人攻陷首都泰西封,伊嗣俟被迫逃亡东方。651年在中亚梅尔夫遇刺身亡。萨珊王朝灭亡。其子俾路斯逃往中国唐朝。
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区又称阿克瑟斯文明,是现代考古学对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一个中亚青铜时代文明的命名。该文明体位于现今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北部、伊朗东北部、乌兹别克南部及塔吉克斯坦西部,以阿姆河为核心。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遗址是由苏联考古学家维克托·萨瑞阿尼迪在1976年发现,并予以命名。巴克特里亚是巴克特拉地区的希腊语名称,位于现今阿富汗北部,而马尔吉阿纳则是马尔古的希腊语名称,即是今土库曼斯坦梅尔夫一带。
由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并于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土库曼在1994年9月20日批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1999年后开始有历史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截至2017年,土库曼已有3处世界遗产,而这3处皆为文化遗产,还有8处在预选名单内。最先登录的是梅尔夫,该遗产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中。近期登录的世界遗产则是尼萨,该遗产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名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