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是殷墟出土卜辞中见到的一个商朝的方国部落,根据卜辞记载,它们在商王武丁前活动于商部落的西北部边缘地区,大致在今山西省汾河流域。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人。土方是一个强大的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之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武丁时期的一期卜辞中有多片与土方有关。此时的土方还颇为强盛,所以常与商部族争战。卜辞中有“土方与𢀛方同贞”的现象,可能同为殷墟西部的方国。
商人,是建立商王朝的一个古老人群,为汉族先民的一支,主要活动区域为中国黄河流域。商王武丁之后商人活动区域在豫北洹水殷墟和山东。牧野之战后,商人一部分被周朝消灭,一部分并入周朝的匽侯、宗周等,周初在中原一带仍有商朝遗民居住,如周朝封建的宋国。其旁支孤竹国在被燕国所灭后,部分人群移居宋国与楚国,墨子可能为其后裔。
𢀛方是殷墟出土卜辞中见到的一个商朝的方国部落,根据卜辞记载,它们在商王武丁时期活动于商朝的西北部边缘地区,位于土方之西,大致在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太行山西北地区。𢀛方是商朝长期的敌对方国,可能与土方联合与商朝作战。卜辞中有𢀛方与土方同贞的现象。“𢀛”字是甲骨文的隶变,其最初被解读为“吕”,而后又被解读作“吉”或“工”,关于此字的解读目前尚无定论。武丁时期,𢀛方经常侵犯商朝西部边境,掠夺田地、谷物,武丁曾派人到𢀛方进行监视、侦察,并多次征讨。关于𢀛方的卜辞多达七百余条,延续至祖庚时期,长于附近的方国,土方。
武丁中兴是指在商朝国王武丁统治年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得到甘盘、傅说、禽匕、女儿小臣妥、王后妇好等众多男女贤臣的帮助;吞并了土方、西羌、𢀛方、鬼方、虎方等81个敌国,分封了许多新的诸侯国,把殷商文化传播到了长江流域,加强了与西北各族的融合;甲骨文和金文被大量使用,玉器铭文开始出现;版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被发明,大片荒地被开垦。妇好墓中甚至发现了和田玉,可见当时殷人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西域地区。这成为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称为“武丁盛世”。
攸国是中国商朝晚期时位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南部和安徽省宿州市西北一带的诸侯国,最初由商王武丁分封其子“子攸”于此。攸国是殷商向东南方向扩张的前沿阵地。《孟子·滕文公下》引用《尚书·武臣》:“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商朝晚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攸国之名。商王曾报祭已死的攸国国君,证明双方关系密切。帝乙、帝辛时期,攸国国君攸侯喜经常配合商王一同讨伐人方。商周之际攸国被周人所灭,遗族成为殷民六族中的条氏。
甘盘初为商王小乙大臣,在小乙六年受命教导小乙的继承人武丁。武丁继位后,封甘盘为卿士,为主要辅佐大臣之一。武丁继位不久即逝世,傅说继其位。
周祭是中国商朝晚期形成的一套完备的祭祀制度,由商王祖甲开创,分为肜祭、翌祭、祭祭、洅祭、协祭这五种,对殷人的祖先进行周而复始地祭祀。由于商朝也采用干支纪日,祭祀某位商王或其配偶就在其庙号所属天干的日子里,例如祭祀祖乙就在乙日,祭祀武丁就在丁日。把所有需要祭祀的祖先祭祀一遍下来需要三十六旬或者三十七旬,其中肜祭祖甲一旬之后会有一个空旬。两个祭祀周期相当于两个太阳年的时间。到了商代末期,周祭制度最为完善,在文丁、帝乙、帝辛时期的黄组卜辞中有大量的祀谱材料。甲骨文中的周祭现象最初由董作宾在《殷历谱》中总结发现。
天策上将是唐高祖李渊为嘉奖次子李世民而开设的官爵。天策,恒星名,即傅说星,传说为武丁的大臣傅说死后托神。
妇好,又称帚子、妇子、帚好,庙号辛,是中国商朝第23位国君武丁的六十四位妻子之一,名好或姓好,妇是一种对亲属的称谓,她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