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纳基山天文台 编辑
茂纳凯亚山天文台坐落在美国夏威夷群岛夏威夷岛上中北部的休眠火山茂纳凯亚火山 4200米处,海拔4200米,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学研究场所。所有的设施都在茂纳凯亚山的科学保留区,占地500英亩,被特别称为“天文园区”的土地内。天文园区在1967年设立,由夏威夷大学的管理处承租该区土地,并且由11个国家合作在科学与技术上投资了20亿美元。天文园区位于对夏威夷文化有历史意义的土地上,成为历史保存行动要保护的土地,因为夏威夷的歌谣历史故事称茂纳凯亚山是孕育夏威夷人的大地之母所在地。他的高度和孤立在太平洋的中央,使毛纳基山成为在地球上进行天文观测很重要的陆上基地,对次微米、红外线和光学,都是理想的观测地点。在仰角上的统计,显示在光学和红外线上都有很好的影像品质,例如,加法夏望远镜一般都有0.43秒角的分辨率。
1
相关
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位于美国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是由美国夏威夷大岛上的史密松天体物理台与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合作兴建。首先由史密松天文台所建造的六座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先行测试运转,其后由台湾负责制造的两座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也设置完成,并于2003年11月22日共同举行这八座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及操控中心的启用典礼。
小行星15807是一个属于传统古柏带天体及海王星外天体的小行星,属于QB1天体中的冷天体。1994年4月15日,天文学家大卫·朱维特和Jun Chen在夏威夷希洛的毛纳基山天文台发现了它,当时它的暂时编号为1994 GV9。
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座落在夏威夷的毛纳基山天文台最高峰的附近,口径3.58米,主焦点是卡塞格林反射镜的结构。
小行星15807是一个属于传统古柏带天体及海王星外天体的小行星,属于QB1天体中的冷天体。1994年4月15日,天文学家大卫·朱维特和Jun Chen在夏威夷希洛的毛纳基山天文台发现了它,当时它的暂时编号为1994 GV9。
自适应光学,又称光学,是一项改进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使用可变形的镜面,矫正大气抖动引起的光波前畸变,以改善成像的品质。自适应光学的概念和原理最早是在1953年由海尔天文台的胡瑞斯·拜勃库克提出的,但是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只有美国军方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秘密研发这项技术。冷战结束后,1991年5月,美国军方将自适应光学的研究资料解密,计算机和光学技术也足够发达,自适应光学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配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望远镜能够克服大气抖动对成像带来的影响,将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大约一个数量级,达到或接近其理论上的衍射极限。第一台安装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是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建造的3.6米口径的新技术望远镜。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都安装了这一系统,比如位于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的8米口径双子星天文台、3.6米口径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10米口径的凯克天文台、8米口径的日本昴星团望远镜等等。自适应光学已经逐步成为各大天文台所广泛使用的技术,并为下一代更大口径的望远镜的建造开辟了道路。
自适应光学,又称光学,是一项改进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使用可变形的镜面,矫正大气抖动引起的光波前畸变,以改善成像的品质。自适应光学的概念和原理最早是在1953年由海尔天文台的胡瑞斯·拜勃库克提出的,但是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只有美国军方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秘密研发这项技术。冷战结束后,1991年5月,美国军方将自适应光学的研究资料解密,计算机和光学技术也足够发达,自适应光学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配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望远镜能够克服大气抖动对成像带来的影响,将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大约一个数量级,达到或接近其理论上的衍射极限。第一台安装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是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建造的3.6米口径的新技术望远镜。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都安装了这一系统,比如位于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的8米口径双子星天文台、3.6米口径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10米口径的凯克天文台、8米口径的日本昴星团望远镜等等。自适应光学已经逐步成为各大天文台所广泛使用的技术,并为下一代更大口径的望远镜的建造开辟了道路。
自适应光学,又称光学,是一项改进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使用可变形的镜面,矫正大气抖动引起的光波前畸变,以改善成像的品质。自适应光学的概念和原理最早是在1953年由海尔天文台的胡瑞斯·拜勃库克提出的,但是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只有美国军方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秘密研发这项技术。冷战结束后,1991年5月,美国军方将自适应光学的研究资料解密,计算机和光学技术也足够发达,自适应光学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配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望远镜能够克服大气抖动对成像带来的影响,将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大约一个数量级,达到或接近其理论上的衍射极限。第一台安装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是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建造的3.6米口径的新技术望远镜。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都安装了这一系统,比如位于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的8米口径双子星天文台、3.6米口径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10米口径的凯克天文台、8米口径的日本昴星团望远镜等等。自适应光学已经逐步成为各大天文台所广泛使用的技术,并为下一代更大口径的望远镜的建造开辟了道路。
自适应光学,又称光学,是一项改进光学系统性能的技术,使用可变形的镜面,矫正大气抖动引起的光波前畸变,以改善成像的品质。自适应光学的概念和原理最早是在1953年由海尔天文台的胡瑞斯·拜勃库克提出的,但是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极限,只有美国军方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秘密研发这项技术。冷战结束后,1991年5月,美国军方将自适应光学的研究资料解密,计算机和光学技术也足够发达,自适应光学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配备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望远镜能够克服大气抖动对成像带来的影响,将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大约一个数量级,达到或接近其理论上的衍射极限。第一台安装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是欧洲南方天文台在智利建造的3.6米口径的新技术望远镜。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型地面光学/红外望远镜都安装了这一系统,比如位于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的8米口径双子星天文台、3.6米口径的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10米口径的凯克天文台、8米口径的日本昴星团望远镜等等。自适应光学已经逐步成为各大天文台所广泛使用的技术,并为下一代更大口径的望远镜的建造开辟了道路。
昴星团望远镜是日本国家天文台在美国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建造的8.2米口径光学望远镜,以著名的疏散星团——昴星团命名。从投入工作开始直至2005年,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片主镜。
昴星团望远镜是日本国家天文台在美国夏威夷毛纳基山天文台建造的8.2米口径光学望远镜,以著名的疏散星团——昴星团命名。从投入工作开始直至2005年,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片主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