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 编辑
本页按时间长短从小到大列出一些例子,以帮助理解不同时间长度的概念,比较时间单位数量级
6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授时的基本含义就是通过标准或者定制的接口和协议,为其他设备或系统提供时间信息。其基本渠道是短波、电视信号、电缆、网络等等。授时精度从纳秒级到毫秒级不等,主要由原子钟、卫星系统、网络、高稳定度振荡器等作为时间源。
时间单位是测量时间所用的基本单位,从大到小排列分别为千年、世纪、年代、年、季度、月、旬、星期、日、时辰、小时、刻、字、分、秒、毫秒、微秒、奈秒、皮秒、飞秒、阿秒、仄秒。
快速射电暴是一种宇宙学起源的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的爆发。辐射流量密度一般在



50


m
J
y



{\displaystyle 50\,\mathrm {mJy} }





100


J
y



{\displaystyle 100\,\mathrm {Jy} }

之间。电波穿越电浆过程中发生色散,造成脉冲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之间有时间延迟



Δ
t


{\displaystyle \Delta t}

,它与色散




D
M



{\displaystyle \mathrm {DM} }

相关。快速电波爆发的色散量远超出银河系的色散量,表明其具有银河系外的起源。
PSR B1937+21 是一颗位于狐狸座的脉冲星,离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PSR B1919+21仅有数度的距离。PSR B1937+21的命名是根据脉冲星的命名规则而定的:PSR是脉冲星英文pulsar的缩写,1937是指该脉冲星位于赤经19 37 ,+21是指其位于赤纬+21°,B意味着赤经赤纬值是归算到历元1950年的值。PSR B1937+21是在1982年由美国天文物理学家唐纳德·贝克和他的合作者所发现的。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颗毫秒脉冲星,其自转周期为1.557708毫秒,每秒自转约642圈。这颗不同寻常的毫秒脉冲星自转周期要远远小于天文学家之前估计的脉冲星自转最低极限,无法用已有的理论来解释它的特性,使得人们知道处于双星系统脉冲星可以通过吸积其伴星的物质而使自身的转速不断加快。PSR B1937+21以及之后发现的毫秒脉冲星自转周期都非常稳定,可以和原子钟相媲美。PSR B1937+21有一个不寻常的特性,它是少数几颗可以偶然发射出强脉冲的脉冲星中的一颗,这是目前观察到的最明亮的无线电波。PSR B1937+21的这些特点,以及发现过程的未预见性,为脉冲星的相关研究开启了新的窗口。
天渊增二是黄道星座人马座中一对很靠近的联星系统。它的视星等视肉眼可见的 +4.37等。根据从地球测得年周恒星视差6.29毫秒的数值,它与太阳的距离是520光年。在这个距离上,由于宇宙尘埃的消光,它的星等减少了0.24等。
,是一种人工合成元素的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Ts,原子序数为117,在当前所有已发现的元素中原子序第二高,仅次于118号元素鿫。鿬是一种放射性极强、极为不稳定的超重元素,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只能在实验室内以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其所有同位素的半衰期都极短,最长寿的已知同位素为Ts,半衰期仅约51毫秒
觜宿三 是在猎户座的一颗恒星,它与在天球上邻近的觜宿一和觜宿二组成一个三角形。它的视星等是裸眼可见的4.081等。根据27.76毫秒的年周恒星视差 ,它距离太阳约117光年。
,是一种人工合成元素的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Og,原子序数为118,是当前所有已发现的元素中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鿫是一种放射性极强、极为不稳定的超重元素,所有同位素的半衰期都极短,其当前唯一的已知同位素为Og,半衰期仅0.69毫秒。鿫不存在于自然界中,只能在实验室内以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自2005年起,科学家只成功合成出五个鿫的同位素原子。
毫秒脉冲星,曾经被称为反复脉冲星,是自转周期在1-10毫秒范围内的脉冲星,它目前仅能在脉冲星、X射线和伽马射线的电磁波频谱的波段上被观察到。
𫟷,是一种人工合成元素的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Lv,原子序数为116。𫟷是一种放射性极强的超重元素,所有同位素的半衰期都极短,极为不稳定,其最长寿的已知同位素为𫟷-293,半衰期仅约60毫秒。𫟷不出现在自然界中,只能在实验室内以粒子加速器人工合成。至今约有30个𫟷原子被探测到,其中一些为直接合成的,其余则是鿫的衰变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