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年 编辑
国家领导人
1
相关
少林保卫团,即少林寺保卫团、少林寺防卫团,是民国元年,由少林寺武僧组建的一支僧兵武装。时任少林寺方丈恒林担任第一任“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为地方民团性质。恒林涅槃后,其弟子妙兴接任“团总”的职务。
沪军都督府,又称上海军政府,是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期上海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军政府的临时机构,成立于宣统3年11月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后,原清朝时的上海城自治公所总董李钟珏出任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议员沈懋昭出任沪军都督府财政总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王震出任沪军都督府交通总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议长沈恩孚出任沪军都督府顾问官,城自治公所议员叶惠钧出任沪军都督府参谋。11月9日,原上海城自治公所副议长吴馨出任上海县民政长,原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董黄庆澜任上海县司法长,原上海城自治公所警务长穆湘瑶任上海县警务长,原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莫锡纶任上海市市长,原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长姚文枬出任上海县劝学长。11月12日,原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顾履桂出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城自治公所改称为上海市政厅。民国元年7月31日,沪军都督府撤销,改为江苏都督行辕,各项事务由江苏都督接收。
沪军都督府,又称上海军政府,是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期上海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军政府的临时机构,成立于宣统3年11月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后,原清朝时的上海城自治公所总董李钟珏出任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议员沈懋昭出任沪军都督府财政总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王震出任沪军都督府交通总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议长沈恩孚出任沪军都督府顾问官,城自治公所议员叶惠钧出任沪军都督府参谋。11月9日,原上海城自治公所副议长吴馨出任上海县民政长,原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董黄庆澜任上海县司法长,原上海城自治公所警务长穆湘瑶任上海县警务长,原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莫锡纶任上海市市长,原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长姚文枬出任上海县劝学长。11月12日,原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顾履桂出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城自治公所改称为上海市政厅。民国元年7月31日,沪军都督府撤销,改为江苏都督行辕,各项事务由江苏都督接收。
少林保卫团,即少林寺保卫团、少林寺防卫团,是民国元年,由少林寺武僧组建的一支僧兵武装。时任少林寺方丈恒林担任第一任“少林寺保卫团团总”,为地方民团性质。恒林涅槃后,其弟子妙兴接任“团总”的职务。
沪军都督府,又称上海军政府,是清朝末年和中华民国初期上海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军政府的临时机构,成立于宣统3年11月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后,原清朝时的上海城自治公所总董李钟珏出任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议员沈懋昭出任沪军都督府财政总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王震出任沪军都督府交通总长,上海城自治公所议长沈恩孚出任沪军都督府顾问官,城自治公所议员叶惠钧出任沪军都督府参谋。11月9日,原上海城自治公所副议长吴馨出任上海县民政长,原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董黄庆澜任上海县司法长,原上海城自治公所警务长穆湘瑶任上海县警务长,原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莫锡纶任上海市市长,原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议长姚文枬出任上海县劝学长。11月12日,原上海城自治公所董事顾履桂出任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城自治公所改称为上海市政厅。民国元年7月31日,沪军都督府撤销,改为江苏都督行辕,各项事务由江苏都督接收。
上海县城墙是明朝嘉靖年间为抵御倭患护卫上海县治而兴建的城池,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部。明1553年九月,利用倭寇暂时退去的间隙,上海县民集资、捐地并担石运土,利用三个月时间修建完毕。上海县城墙周长9里,高二丈四尺,并有长1620丈、宽6丈、深一丈七尺的城濠。城墙辟门六座,并设有水门三座。上海开埠后,因城墙对内外交通的不便,一度引发县内民众的争议,后采取增辟城门的方式解决。民国元年,在当时自治人士的建议下,最终上海地方机构同意拆城,并将基址改筑为中华路和人民路。目前仅余大境阁与露香园路两段残留城墙,其中大境阁段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县城墙是明朝嘉靖年间为抵御倭患护卫上海县治而兴建的城池,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部。明1553年九月,利用倭寇暂时退去的间隙,上海县民集资、捐地并担石运土,利用三个月时间修建完毕。上海县城墙周长9里,高二丈四尺,并有长1620丈、宽6丈、深一丈七尺的城濠。城墙辟门六座,并设有水门三座。上海开埠后,因城墙对内外交通的不便,一度引发县内民众的争议,后采取增辟城门的方式解决。民国元年,在当时自治人士的建议下,最终上海地方机构同意拆城,并将基址改筑为中华路和人民路。目前仅余大境阁与露香园路两段残留城墙,其中大境阁段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县城墙是明朝嘉靖年间为抵御倭患护卫上海县治而兴建的城池,旧址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部。明1553年九月,利用倭寇暂时退去的间隙,上海县民集资、捐地并担石运土,利用三个月时间修建完毕。上海县城墙周长9里,高二丈四尺,并有长1620丈、宽6丈、深一丈七尺的城濠。城墙辟门六座,并设有水门三座。上海开埠后,因城墙对内外交通的不便,一度引发县内民众的争议,后采取增辟城门的方式解决。民国元年,在当时自治人士的建议下,最终上海地方机构同意拆城,并将基址改筑为中华路和人民路。目前仅余大境阁与露香园路两段残留城墙,其中大境阁段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