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为H,原子序数为1,原子量为7000100794000000000♠1.00794 u,是元素周期表中最轻的元素。单原子气体是宇宙中化学元素丰度的化学物质,占重子总质量的75%。等离子态的氢是主序星的主要成分。氢的最常见同位素是“氢原子”,含1个质子,不含中子;天然氢还含极少量的同位素“氘”,其含1个质子和1个中子。
次棕矮星是一种与恒星及棕矮星形成方式相同,但拥有行星等级质量的天体。它们的质量甚至比棕矮星的质量下限还要低,因此它们并非棕矮星,故名“次棕矮星”。不同于棕矮星的性质,它们的质量不足以进行氘的核融合。
氢共有7个已知同位素,质量数介于1-7之间,其中有2个是稳定的,其他都具有放射性同位素。天然存在的氢同位素有3个,分别是稳定的氕、氘和具放射性的氚,其中H在自然界中仅痕量存在,为宇宙射线所产生。另外四个同位素都不出现在自然界中,只有在实验室制造出来过,且半衰期都少于10秒,极为不稳定。氢是唯一一个天然同位素各拥有不同名称的元素。虽然在一些有关放射性的早期文献中,一些属于自然界中主衰变链的放射性同位素也有自己专属的名称和化学符号,但是今日已经鲜少使用了。
太初核合成是物理宇宙学叙述宇宙在早期阶段产生原子核的过程,产生的是最轻的氢的同位素氢。大多数宇宙学家认为,原始的核合成发生在大爆炸后大约10秒到20分钟的时间间隔内,同时根据计算,宇宙中大部分氦的形成是氦的同位素氦-4,以及少量的氢的同位素氘,氦的同位素氦-3,以即少量的锂的同位素。除了这些稳定的核之外,还产生了两种不稳定的放射性同位素:氢的同位素氚;和铍的同位素铍的同位素;但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后来分别衰变为如前所述的氦-3和锂-7。
氘代二氯甲烷是一种二氯甲烷的氢被另一种同位素氘取代的形式。氘代二氯甲烷因价格较为昂贵,在核磁共振波谱法当中应用并不多。
哈罗德·尤里,美国科学家,因发现氢的同位素氘获得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
行星质量体,是一个质量落入行星定义范围的天体:有足够的质量,能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刚体力,因此能呈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但不足以像恒星一样维持核心的氘的核融合。
同位素分离通过将某种化学元素的其它类型的同位素去除而达到浓缩某种特殊的同位素的目的。例如,通过同位素分离可以将天然铀分离成浓缩铀和贫铀,这是为核电站以及铀核武器制造铀燃料的关键技术。钚核武器所使用的钚在反应堆中制成,同样需要制备某种特别的同位素。同位素分离的理论由查尔斯·汤斯首先提出。化学元素的提纯可以通过化学过程,但是由于相同元素的同位素拥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化学性质,使得化学方法几乎无法分离同位素,除非是分离氘。
惯性局限融合,也译为局限惯性核融合、惯性约束核融合、惯性限制氢融合、惯性,是一种核融合的技术。这项技术利用激光的冲击波使得通常包含氘和氚的燃料球达到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来引发核融合反应。
惯性局限融合,也译为局限惯性核融合、惯性约束核融合、惯性限制氢融合、惯性,是一种核融合的技术。这项技术利用激光的冲击波使得通常包含氘和氚的燃料球达到极高的温度和压力,来引发核融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