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町 编辑
水道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南端之行政区,位于富田町之西,滨临新店溪,因为位于自来水水道起设处而得名。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古亭区,今台北市中正区水源路罗斯福路三段、四段、温州街、龙泉街之一部分均在町内。
2
相关
川端公园,位于台湾台湾日治时期的台北市水道町,昭和13年开园,是昭和7年“台北市区计划”规划之台北市战前规划的大型都会公园,总面积广达59.9公顷,其中9.9公顷是原有的台北竞马场和台北市农园。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
富田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之行政区,位于市区东南角,水道町之东。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古亭区,今为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南路三段、罗斯福路三段、四段、基隆路三段之一部分,台北帝国大学是此町的地标。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
大安,旧名大湾,台北市地名。台湾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称为大安庄,北接上埤头庄、中仑,西面三板桥庄、古亭村庄、林口,南邻顶内埔庄、下内埔庄,东为兴雅庄、三张犁庄、六张犁。1920年台北市成立时,街庄社乡改制为不设町的郊区“大字”,分为十二甲、龙安坡、坡心三个小字,与中仑、六张犁同为当时台北市之东界。1922年台北市西侧大字撤除重划为町,大安西侧变为幸町、东门町、福住町、锦町、古亭町、水道町
古亭町为台湾台湾日治时期台北市的行政区,町名源自街庄社乡古亭。该町位于川端町之东、锦町之南、大安龙安坡之西、水道町之北。台湾战后时期划入古亭区,今台北市大安区古庄里、龙泉里及中正区的罗斯福路二段、三段周边,包含西侧和平西路一段牯岭街以东、南昌街二段、晋江街东侧之同安街、金门街一小部分,以及东侧和平东路一段以南浦城街、师大路、龙泉街、云和街、泰顺街之一部分均在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