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 编辑
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南的一段,又分为苏南运河和浙北运河两段。沟通长江、钱塘江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江南人民俗称江南运河为“官塘河”、“官河”或“官塘”。
1
相关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京城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别由公元584年开凿的向西到陕西西安的广通渠,603年开凿的经山东临清北上至河北涿郡的永济渠,公元605年向南开凿到江苏清江的通济渠和山阳渎和公元610年连接江苏镇江和浙江杭州的江南运河构成。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大运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随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
长安闸位于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是大运河、江南运河规模最大的运河设施之一,作为古代连接长安和上塘河的重要枢纽和管理机构,也是宋时三大闸堰现今仍存有遗构的仅存实例,其中所用运河闸澳制为运河上首创。史料记载,长安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上塘河水极易流失,唐朝贞观年间,政府修筑义亭埭,蓄水防涝,兼以过船。北宋建隆年间,长安又设堰闸指挥,负责堰坝、闸门的管理和启闭。著名诗人范成大曾以“嵩尾乱若雨,樯竿束如堆”的诗句描绘了南宋时长安闸船只频繁过往的盛况,陆游的《入蜀记》中也有关于长安闸的记载。元军进驻临平后在长安镇设置税科务,并置驿站,随后大运河改道,三闸告废。元朝至正年间,知县张光祖将长安闸修成“旱则闭,水则开”的泄水闸。明崇祯时撤坝官,拔船过坝开始由堰坝边的脚夫经营,一直沿袭到新中国建立。随着水运的退化,长安闸坝的航运作用逐渐失去。
隋唐大运河是隋代统一南北以后,将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加上隋代开凿的运河组成了一条自江南一直到京城洛阳的路上水道,主要目的是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别由公元584年开凿的向西到陕西西安的广通渠,603年开凿的经山东临清北上至河北涿郡的永济渠,公元605年向南开凿到江苏清江的通济渠和山阳渎和公元610年连接江苏镇江和浙江杭州的江南运河构成。隋唐大运河是世界史上最长的运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隋朝大运河部分河段失去通航功能,随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所修的京杭大运河取代。
上塘河或上塘运河,起源于秦代的陵水道,旧时俗称秦河,位于杭州城市东北,自杭州城墙艮山门映月桥运河口,由北到半山街道,东折至嘉兴海盐县长安镇,于盐官镇最终入海,全长48.3公里;是江南运河浙西段的故道之一,杭州有记载的最早由人工疏浚的运河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首批申遗的点段之一。上塘河系与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河系并列为杭州钱塘江外的两大重要城市水系之一。
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河段,流经江苏省淮安市和扬州市,北接中运河,南接江南运河
临平湖,又名鼎湖、藕花洲,在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平街道附近临平山东南,旧时为江南运河主要航道,即今临平上塘河所经处,为杭州已消亡湖泊之一。《三国志·吴志·嗣主传》记载,临平湖在汉末干涸,至天玺元年又恢复了水面,郡中故老称:“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北宋诗僧道潜曾有诗云:“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因而临平湖又名藕花洲。
胥江,在苏州城西,是连接太湖胥口和苏州外城河的运河。胥江西起太湖胥口,穿江南运河,东至胥门,汇苏州外城河。因胥山或伍子胥而得名。

运河公园,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公园,位于无锡古运河与江南运河的交汇处、蓉湖大桥东南堍。
吴江古纤道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全长1800米,是京杭大运河江南运河现存的唯一一段古纤道。该纤道始建于唐元和五年,曾在元至正六年至七年进行过修缮工作。2013年12月,吴江区政府组织对纤道进行重新修缮。
临平湖,又名鼎湖、藕花洲,在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平街道附近临平山东南,旧时为江南运河主要航道,即今临平上塘河所经处,为杭州已消亡湖泊之一。《三国志·吴志·嗣主传》记载,临平湖在汉末干涸,至天玺元年又恢复了水面,郡中故老称:“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北宋诗僧道潜曾有诗云:“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因而临平湖又名藕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