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 编辑
沈曾植,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浙江省嘉兴府嘉兴县人,沈维𫓱孙,蒙元史地学者、书法家、史学家、同光体诗人,“于学无所不窥”,朴学宗师。
1
相关
曾熙,字子缉,晚号农髯,湖南衡阳人。曾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书画家、书画鉴赏家、收藏家,近代海派书画领军人物之一,与吴昌硕、沈曾植、李瑞清齐名,四人被誉为“民初四大书法家”。
祇洹精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佛教教育机构。1895年,杨文会开始筹划创办佛教学校,几经周折,至1908年,在陈三立、沈曾植等人的赞助下,南京祇洹精舍才在金陵刻经处开学。学校延请谛闲法师讲天台宗经典,苏曼殊教英文,李晓暾讲国文,杨仁山居士亲自讲《大乘起信论》。祇洹精舍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提倡在导师的指点下自学。两年之后,由于经费缺乏,精舍停办。祇洹精舍虽办学短暂,但它为现代佛教教育创造了一个新的方向,对近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自祇洹精舍的著名学生,包括太虚法师、欧阳竟无、梅光羲等。到1914年,欧阳竟无又在金陵刻经处成立佛学研究部,1918年在佛学研究部基础上筹备支那内学院,1922年开学。
沈曾桐,又名沈会桐,字子封,号同叔、檗宦、广严精舍、广严老人、醉六堂、瞋叟、药使。浙江嘉兴人,沈曾植弟。光绪十二年进士,曾入李鸿章幕。光绪二十一年发起北京强学会,任副董,主管强学书局报务。光绪三十四年署广东提学使。宣统三年改云南提法使,未赴。后卒于北京。有《芝峰诗草》。
邓文原章草《急就章》卷,纸本,高23.3公分,宽368.7公分,书末钤有“邓文原印”、“巴西邓氏善之”、“素履斋”三枚邓文原的用印,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急就章》原名《急就篇》,原作是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以章草书写成,是作为当时童蒙读写识字的文化教材,因为篇首有“急就”二字,所以惯称《急就篇》,从汉代传习到唐宋年间,宋代以后逐渐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文本取代。史游写的章草《急就章》对后世书法演变和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向力,尤其直接对草书起了催化演变的作用,历朝历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都临习过《急就章》,如:东晋的王羲之、卫夫人、索靖,三国的钟繇、张芝、皇象,唐代的陆柬之,宋代的黄庭坚,元朝的邓文原、赵孟𫖯、饶介和明朝的宋克,清代的沈曾植、王蘧常等书法大家。
沈曾桐,又名沈会桐,字子封,号同叔、檗宦、广严精舍、广严老人、醉六堂、瞋叟、药使。浙江嘉兴人,沈曾植弟。光绪十二年进士,曾入李鸿章幕。光绪二十一年发起北京强学会,任副董,主管强学书局报务。光绪三十四年署广东提学使。宣统三年改云南提法使,未赴。后卒于北京。有《芝峰诗草》。
沈曾桐,又名沈会桐,字子封,号同叔、檗宦、广严精舍、广严老人、醉六堂、瞋叟、药使。浙江嘉兴人,沈曾植弟。光绪十二年进士,曾入李鸿章幕。光绪二十一年发起北京强学会,任副董,主管强学书局报务。光绪三十四年署广东提学使。宣统三年改云南提法使,未赴。后卒于北京。有《芝峰诗草》。
沈曾植旧居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城内姚家埭21号,姚家埭与紫阳街交叉口西北侧,为清末学者沈曾植在嘉兴的故居,今为2000年底整修。
沈曾植旧居位于中国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建设街道城内姚家埭21号,姚家埭与紫阳街交叉口西北侧,为清末学者沈曾植在嘉兴的故居,今为2000年底整修。
沈曾桐,又名沈会桐,字子封,号同叔、檗宦、广严精舍、广严老人、醉六堂、瞋叟、药使。浙江嘉兴人,沈曾植弟。光绪十二年进士,曾入李鸿章幕。光绪二十一年发起北京强学会,任副董,主管强学书局报务。光绪三十四年署广东提学使。宣统三年改云南提法使,未赴。后卒于北京。有《芝峰诗草》。
沈曾桐,又名沈会桐,字子封,号同叔、檗宦、广严精舍、广严老人、醉六堂、瞋叟、药使。浙江嘉兴人,沈曾植弟。光绪十二年进士,曾入李鸿章幕。光绪二十一年发起北京强学会,任副董,主管强学书局报务。光绪三十四年署广东提学使。宣统三年改云南提法使,未赴。后卒于北京。有《芝峰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