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捉,唐朝官制,是唐朝在边地的驻军机构,其主要分布在河东道、河北道、剑南道、陇右道与西域,大致于今天山西、河北、辽宁、四川、甘肃、内蒙古额济纳旗及新疆。唐代边兵守戍者,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城市、镇,各机构皆有使。守捉为唐朝独有,而别朝所无之职官,守捉驻兵300至7000多人不等。唐代西北军屯人员来源主要有四:
唐高祖武德元年改汾阴郡置泰州,治所在汾阴县,属于绛州总管府,下辖汾阴县、龙门县。武德二年徙治龙门县。辖境相当今万荣、河津等县市地。武德三年设万泉县,武德四年,属陕东道行台。武德五年,设万春县。武德九年属蒲州都督府。贞观元年属关内道,贞观二年属河东道,贞观十七年省泰州,废万春县,万泉县、龙门县属于绛州,汾阴县属于蒲州。
七世祖刘嘉遇,是明万历癸丑进士。刘曰燮之子。乾隆十九年生,五岁其母姚氏卒。乾隆四十二年丁酉拔贡,初授广西永福县令,乾隆四十八年,补天保县知县。乾隆五十六年,丁父忧。乾隆五十八年夏,与张东畲、潘奕隽游净慈寺。乾隆六十年五月,官奉天开原县知县,嘉庆元年三月,任宁远州知州,与洪亮吉相识,嘉庆八年升观察。后任山西河东道盐运使,为官有政声。嘉庆十五年,劾奏山西巡抚初彭龄“任性乖张,不学无术。”官至山西布政使。晚年寓居怀庆府,与高鹗的内弟张问陶以及袁继刚等人友好,嘉庆二十五年,编修《邱县刘氏族谱》。道光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终老于王屋山。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