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治时期 编辑
清朝,正式国号为大清,对外使用中国、中华大清国、大清国、大清帝国等名称,又称满清、皇清,是中国历史上由满人建立的大一统中国朝代,亦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皇族为起源于明代建州女真爱新觉罗氏。清朝共经历11位皇帝,另有4位建州女真领袖及1位后金国大汗被追赠为大清皇帝,国祚276年。
1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本省人为1945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之后产生的名词,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二战投降前就已定居台湾的人,主要是指台湾汉族闽南裔台湾人与客家人,而台湾原住民族也被中华民国政府列入本省人的范围。“外省人”是本省人的对应词,系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大陆各省移居台湾的人,因为他们原先并非居住在台湾省,而从清治时期、台湾日治时期结束前为了生计来台湾开垦并定居在台湾的人的后代便称为“本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代外省人的辞世、全球化及在地化的相互影响、多元文化的兴起,“本省人”、“外省人”的分别已逐渐减弱。
大坡池,原名大陂池,亦可写作“大陴池”、“大埤池”或“池上大埤”,曾以“池上垂纶”的名称列为台东十景之一。大坡池为台湾台东县池上乡的一个天然湖泊,池域约28公顷,位于海拔262至269米,由于池上断层所形成的断层洼地。清治时期新开园大陂庄庄名即因辖区内有大陂池而得名。台湾日治时期讹化为“大坡池”。1910年,台湾总督府官方文献所载面积为57甲,其后因挖大出水口以放水造田,目前面积已小很多。
斗六堡,是台湾中南部自清治时期至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云林县的斗六市大部分地区、林内乡中东部及古坑乡北部。
东西澚,是澎湖自清治时期至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其范围即今澎湖县的马公市中北部。
布屿堡,是台湾中南部自清治时期至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云林县的仑背乡全部、二仑乡南部、麦寮乡东部、东势乡东部、褒忠乡全部及土库镇马光四里和新里。
四围堡,原称淇武兰堡,是台湾北部自清治时期至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宜兰县的礁溪乡大部分地区、壮围乡西北部及宜兰市北部。
头围堡,是台湾北部自清治时期至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宜兰县的头城镇全部、礁溪乡北端一小块地区及及壮围乡北部一小块地区。
昭应宫,是位于台湾宜兰县宜兰市新民里的妈祖庙,为宜兰县文化资产,庙内有杨廷理、翟淦、陈蒸这三位清治时期官员的神像。
兴直堡,是台湾北部自清治时期至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新北市的三重区全部,新庄区东部及五股区东南部。
苗栗二堡,原称竹南三堡,俗称吞霄堡或苑里堡 ,是台湾北部自清治时期至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其范围包括今苗栗县的通霄镇全部及苑里镇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