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 编辑
清朝,正式国号为大清,对外使用中国、中华大清国、大清国、大清帝国等名称,又称满清、皇清,是中国历史上由满人建立的大一统中国朝代,亦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皇族为起源于明代建州女真爱新觉罗氏。清朝共经历11位皇帝,另有4位建州女真领袖及1位后金国大汗被追赠为大清皇帝,国祚276年。
1
相关
准噶尔灭族被认为是清王朝实施的针对蒙古族分支准噶尔部的大规模种族灭绝。1755年,由于阿睦尔撒纳叛清,乾隆帝决定征服准噶尔部。征服行为在臣服于清朝的回部属臣的协助下,由清军满族将领实施,男性与老女人处死,年轻女子则被拐走。据学者估计,在1755-1757年清军征服期间,50万到80万人,约80%的准噶尔人死亡。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义相容,从而和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在天主教内先后有两种看法,耶稣会认为祭祖、祭祀孔子乃世俗的礼仪,与天主教教义相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容忍的;而以道明会和方济会则认为这与天主教教义相悖,不可容忍,并因此向教宗请示报告。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义相容,从而和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在天主教内先后有两种看法,耶稣会认为祭祖、祭祀孔子乃世俗的礼仪,与天主教教义相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容忍的;而以道明会和方济会则认为这与天主教教义相悖,不可容忍,并因此向教宗请示报告。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义相容,从而和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在天主教内先后有两种看法,耶稣会认为祭祖、祭祀孔子乃世俗的礼仪,与天主教教义相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容忍的;而以道明会和方济会则认为这与天主教教义相悖,不可容忍,并因此向教宗请示报告。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义相容,从而和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在天主教内先后有两种看法,耶稣会认为祭祖、祭祀孔子乃世俗的礼仪,与天主教教义相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容忍的;而以道明会和方济会则认为这与天主教教义相悖,不可容忍,并因此向教宗请示报告。
事大主义指的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三王朝的外交政策。“事大”一词来源于《孟子》的“以小事大”。如在朝鲜王朝末期,主张效忠清王朝、反对日本干预的人们被称为“事大党”。事大主义的形成与传统的华夷秩序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朝鲜长期奉中国为大国及自己的宗主国,视中原王朝为中华,故称自己为小中华,是为所谓的“小中华思想”,而忠效中国的政策即为事大主义。事大主义也被韩国当代的部分学者认为是朝鲜王朝末期妨碍朝鲜近代化的原因之一。今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劳动党所宣传的主体思想即一种否定事大主义,标榜追求自我做主的思想理论。
事大主义指的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三王朝的外交政策。“事大”一词来源于《孟子》的“以小事大”。如在朝鲜王朝末期,主张效忠清王朝、反对日本干预的人们被称为“事大党”。事大主义的形成与传统的华夷秩序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朝鲜长期奉中国为大国及自己的宗主国,视中原王朝为中华,故称自己为小中华,是为所谓的“小中华思想”,而忠效中国的政策即为事大主义。事大主义也被韩国当代的部分学者认为是朝鲜王朝末期妨碍朝鲜近代化的原因之一。今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劳动党所宣传的主体思想即一种否定事大主义,标榜追求自我做主的思想理论。
事大主义指的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三王朝的外交政策。“事大”一词来源于《孟子》的“以小事大”。如在朝鲜王朝末期,主张效忠清王朝、反对日本干预的人们被称为“事大党”。事大主义的形成与传统的华夷秩序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朝鲜长期奉中国为大国及自己的宗主国,视中原王朝为中华,故称自己为小中华,是为所谓的“小中华思想”,而忠效中国的政策即为事大主义。事大主义也被韩国当代的部分学者认为是朝鲜王朝末期妨碍朝鲜近代化的原因之一。今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劳动党所宣传的主体思想即一种否定事大主义,标榜追求自我做主的思想理论。
中国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与天主教义相容,从而和清王朝在学术和政治上发生的冲突。在天主教内先后有两种看法,耶稣会认为祭祖、祭祀孔子乃世俗的礼仪,与天主教教义相容,在一定范围内,是应该被容忍的;而以道明会和方济会则认为这与天主教教义相悖,不可容忍,并因此向教宗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