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簧 编辑
滩簧是清朝时流行于江苏浙江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依时间为序,可分为前滩和后滩。
1
相关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属吴语地区滩簧系统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为与同在上海演唱的苏滩、甬滩等其他滩簧相区别,故称本地滩簧、申滩时调,简称“本滩”。沪剧源出太湖流域的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据1796年的史料记载,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 并改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开始把申曲改称为“沪剧”。 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剧,为浙江省的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金华及周边地区。其名字来源说法存疑,最流行的一种是其得名于金华的古称婺州。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融合了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和天津时调等六个不同的声腔
。代表性剧目有《孙膑与庞涓》、《黄金印》、《三请梨花》、《西施泪》等。著名演员有徐汝英、周越先、郑兰香、徐凤仙等。目前的主要演出团体有浙江婺剧团等。
婺剧,为浙江省的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金华及周边地区。其名字来源说法存疑,最流行的一种是其得名于金华的古称婺州。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融合了高腔、昆腔、乱弹、徽调、滩簧和天津时调等六个不同的声腔
。代表性剧目有《孙膑与庞涓》、《黄金印》、《三请梨花》、《西施泪》等。著名演员有徐汝英、周越先、郑兰香、徐凤仙等。目前的主要演出团体有浙江婺剧团等。
姚剧是一种滩簧戏曲剧种,流行于中国浙江余姚,舞台语言采用余姚方言。姚剧起源于余姚滩簧,形成于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为其鼎盛时期。传统剧目有72出,多表现日常生活。目前唯一专业表演团体为浙江省余姚市艺术剧院姚剧团。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剧是温州市仅次于瓯剧的第二大剧种,流行于温州南部。唱徽调为主,兼唱反乱弹和滩簧的多声腔剧种,保留有180多个徽调剧目。1950年代曾短暂归为婺剧,1957年复称和剧。代表演员有陈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