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 编辑
烽堠又称墩堠、瞭望台、瞭望塔、望楼、监视塔、烽火台,是高耸而可以供人瞭望周围环境的塔楼式建筑。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崇武古城,又称崇武守御千户所城,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全城周长“周围七百八十三丈,计四里零六步”2567米,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基宽5米,墙高7米,有窝铺26座,城堞1304个,箭窗1300个,总面积约 50 万平方米。东西南北四面设有城门门,东西二门筑有月城。城墙上有烽火台、瞭望台和虚台。城墙有二至三层的跑马道。城内原建有捍寨、墩台、馆驿、军营和演武厅等,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PSR B1919+21是一颗位于狐狸座的脉冲星,距离地球2283.12光年,自转周期为1.3373秒,脉宽0.04秒。这颗脉冲星于1967年由剑桥大学研究生乔斯林·贝尔·伯内尔无意中发现,并将之命名为“”,意为位于赤经19h 19m的剑桥中子星。因为其电源和信号的规律性类似于烽火台,因此这颗脉冲星曾一度获得绰号“”PSR B1919+21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首颗脉冲星。
百万大道是位于香港中文大学本部中央的一个长条形空地,官方名称是“林荫大道”,和周边的建筑物组成了“大学广场”。百万大道首尾两端分别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和科学馆。百万大道靠近大学图书馆一侧有一个高台,被称为“烽火台”,台上有台湾雕塑家朱铭制作,名为“仲门”的雕塑。百万大道两侧分布有大学行政楼、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邵逸夫夫人楼、碧秋楼、兆龙楼等建筑。学生和校方经常在此举办活动,例如毕业典礼、球赛直播,以及让学生组织作宣传的活动“艺墟”。
总台山烽火台是浙江省宁波市境内的一处烽火台遗址,位于北仑区郭巨街道境内的总台山山顶,为穿山半岛的最高点,可俯瞰梅山港、螺头水道和峙头洋。烽火台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年,分为石屋和台基两部分。台基使用沙土夯成,呈棱台形,上边长7米,下边长8米,高3.7米。其上架设石屋,为条石筑成,设有望窗孔,基本保持完整。
公屿烽堠又名周家山防倭烽火台,是浙江省象山县的一处烽火台,位于爵溪街道周家山山顶。烽火台建于清代,主要作用为防倭报警。烽火台背山面海。台身梯形,由泥土筑成,外砌乱石。台基方形,占地约一百平方米。2011年1月7日,公屿烽堠被纳入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仲门”,原题“门”,铜铸雕塑,1986年制成,是台湾雕塑家朱铭的“太极系列”中最后一个大系列“拱门”的首件正式作品。后经由司徒惠赠送给香港中文大学,现摆放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正门前,成为了中大本部重要地标之一。朱铭于2006年到香港保养“门”,并重题为“仲门”。因为中大官方地图中把“仲门”的所在地台称为“烽火台”,所以中大学生大都称该雕塑为“烽火台”。
PSR B1919+21是一颗位于狐狸座的脉冲星,距离地球2283.12光年,自转周期为1.3373秒,脉宽0.04秒。这颗脉冲星于1967年由剑桥大学研究生乔斯林·贝尔·伯内尔无意中发现,并将之命名为“”,意为位于赤经19h 19m的剑桥中子星。因为其电源和信号的规律性类似于烽火台,因此这颗脉冲星曾一度获得绰号“”PSR B1919+21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首颗脉冲星。
PSR B1919+21是一颗位于狐狸座的脉冲星,距离地球2283.12光年,自转周期为1.3373秒,脉宽0.04秒。这颗脉冲星于1967年由剑桥大学研究生乔斯林·贝尔·伯内尔无意中发现,并将之命名为“”,意为位于赤经19h 19m的剑桥中子星。因为其电源和信号的规律性类似于烽火台,因此这颗脉冲星曾一度获得绰号“”PSR B1919+21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首颗脉冲星。
“仲门”,原题“门”,铜铸雕塑,1986年制成,是台湾雕塑家朱铭的“太极系列”中最后一个大系列“拱门”的首件正式作品。后经由司徒惠赠送给香港中文大学,现摆放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正门前,成为了中大本部重要地标之一。朱铭于2006年到香港保养“门”,并重题为“仲门”。因为中大官方地图中把“仲门”的所在地台称为“烽火台”,所以中大学生大都称该雕塑为“烽火台”。
烟墩山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的一座山峰,海拔62.9米,向西紧靠胶州湾,向东紧靠胶济铁路。由于烟墩山上原有用来抵抗倭寇烽火台用来传递军情故得名烟墩山,现烟墩山周围为企业聚集区,人口密集。山上的烟墩山公园建成于1986年,占地面积8.98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