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编辑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出生于德意志帝国、拥有瑞士美国国籍犹太理论物理学,他创立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相对论,也是质能等价的发现者。他在科学哲学领域颇具影响力。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原理”,他荣获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为量子理论的建立踏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2
相关
约瑟夫·胡顿·泰勒,美国物理学家。他和拉塞尔·赫尔斯共同发现史上第一个位于双星系统脉冲星PSR B1913+16,并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重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 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泰勒也因此和赫尔斯一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鲍里斯·波多尔斯基 是一名生于俄国的犹太人,美国物理学家,与爱因斯坦、纳森·罗森一起提出EPR佯谬。
PSR B1913+16,又称PSR J1915+1606,PSR 1913+16,是一颗位于双星系统中的脉冲星,它和一颗中子星围绕同一个质心公转。这颗中子星是于1974年由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拉塞尔·赫尔斯和约瑟夫·泰勒发现,因此亦被称为赫尔斯-泰勒脉冲双星。PSR B1913+16是人类发现的首个脉冲双星系统,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重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两人也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宇宙学既是天体物理学的分支,也是宇宙学的分支。它是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和宇宙形成及演化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宇宙学的研究对象是天体运动和它的第一起因,在人类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曾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作为一门科学,宇宙学起源于哥白尼原则和牛顿力学,它们指出天体和地球上的物体遵守同样的物理原理并解释了天体的运动。现在这一分支被称为天体力学。一般认为,物理宇宙学起源于20世纪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对极远天体的天文观测。20世纪的科技进步使对宇宙起源的猜测成为可能。它也帮助建立了被绝大多数宇宙学家公认作理论和观测基础的大爆炸理论。大致来说,物理宇宙学处理的对象是宇宙中最大的物体,最早形成的物体和几乎均匀的最早期宇宙。宇宙学是比较特别的学科。它与粒子物理学、场论有很强的关联。它的其他来源包括天体物理学、广义相对论和等离子体物理学的研究。
拉塞尔·赫尔斯,美国物理学家。他和约瑟夫·泰勒共同发现史上第一个位于双星系统脉冲星PSR B1913+16,并通过对其深入研究首次发现重力波存在的间接定量证据, 是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项重要验证。赫尔斯也因此和泰勒一同获得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子丰中华人民共和国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教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研究油气钻采工程和油气井杆管柱力学。2021年6月,河北省教育厅公告显示李子丰称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推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研究被推荐入选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奖,但该说法的权威性备受质疑。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格卢什科夫,家乡顿河畔罗斯托夫,逝世于莫斯科。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控制论研究院院长,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副院长,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院士,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科学院外国院士,保加利亚科学院外国院士,波兰科学院外国院士。德国利奥波第国际科学院院士——此科学院的知名院士还有歌德、爱因斯坦、马克斯·普朗克和玛丽·居礼等。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荣誉博士。波兰控制论协会会员。多次当选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程序委员会的成员和主席,并在纽约、爱丁堡、斯德哥尔摩、卢布尔雅那组织举办代表大会,主要负责电子计算机在自然科学、机器、语言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在人工智能创建方面的应用。因主持代表大会的学术水平极高,格卢什科夫收到过美国副总统、瑞典国王的感谢信,也因此获得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的银色勋章。
引力论》是查尔斯·W·米斯纳、基普·索恩和约翰·惠勒合著的一本关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教科书,被誉为“引力圣经”。
沃尔夫冈·欧内斯特·泡利,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量子力学研究先驱者之一。1945年,在爱因斯坦的提名下,他因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不相容原理涉及自旋理论,是理解物质结构乃至化学的基础。
Q星亦称为灰洞,是一个假设存在的天体,由既稠密又重的中子星组成。这个概念,由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在1975年所提出,用以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场方程式中的一个解。根据霍金的论据:爱因斯坦的重力方程式的两种奇点的解,分别是黑洞跟白洞。不过理论上黑洞应该是一种“有进没出”的天体,而白洞则只能出而不能进。然而黑洞却有粒子的辐射,所以黑洞不再适合被称为黑洞,改名为“灰洞”。目前“灰洞”这个名称已不再使用,而是改称为“Q星”。Q星与恒星黑洞在性质上亦有相似的地方,但目前只发现过恒星黑洞,而未发现真正的Q星。Q星并不是夸克星,Q星的名称源自于超对称 Q-Ball及B-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