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德林克·科普 编辑
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是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同时也是爬虫两栖类学鱼类学。科普出生于费城,1859年时将一份关于蝾螈的研究论文送交费城的自然科学学会。1889年时成为宾州大学的古生物学及地质学教授。
1
相关
帆骨盆龙属是鸭嘴龙科恐龙的一个疑名,化石发现于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组,年代为坎帕阶,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在1889年所命名。模式种是P. grallipes。
帆骨盆龙属是鸭嘴龙科恐龙的一个疑名,化石发现于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组,年代为坎帕阶,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在1889年所命名。模式种是P. grallipes。
犹因他兽,又称为恐角兽,是一属已灭绝的哺乳动物,总共包含2种。U. anceps发现于早中期始新世的美国怀俄明州近福特·布瑞橘尔,U. insperatus则发现于中晚期始新世的中国河南省。犹因他兽为化石战争的焦点之一,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与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先后针对U. anceps的化石遗骸提出了22种命名,然而现今多已废弃不采用。
双芽龙属是种晚白垩纪的鸭嘴龙类恐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蒙大拿州的茱蒂斯河组,只有一颗牙齿。属名意为“双重芽”,意指牙齿的两个齿根。在爱德华·德林克·科普的同一份研究中,他同时命名了独角龙 ,意为“单一的根部”,科普特地为它们取相对的名称。他认为双芽龙有两副牙齿,一副用来咀嚼,另一副则是备用牙齿;而独角龙咀嚼时只能用一副牙齿。在当时,科普认为独角龙、双芽龙都是鸭嘴龙类。
依潘龙属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启莫里阶/提通阶。依潘龙是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在1878年命名,模式种是合依潘龙。
坚头类是肉鳍鱼总纲扇鳍纲四足形亚纲的演化支,起源于泥盆纪的晚泥盆世,其成员仅剩四足类存活至今。早期坚头类动物外貌像蝾螈,并渐渐演化出今日爬虫纲的形态。坚头类动物得名于其化石,由于它们的头骨均有坚硬的骨甲。这个词是在1868年由美国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创制,源于希腊语的“”,意思就是“有屋顶的头”。
柱齿龙是种鸭嘴龙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科罗拉多州。模式种是C. arctatus,是在1874年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正式命名。因为化石非常破碎,目前的状态为疑名。
柱齿龙是种鸭嘴龙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科罗拉多州。模式种是C. arctatus,是在1874年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正式命名。因为化石非常破碎,目前的状态为疑名。
犹因他兽,又称为恐角兽,是一属已灭绝的哺乳动物,总共包含2种。U. anceps发现于早中期始新世的美国怀俄明州近福特·布瑞橘尔,U. insperatus则发现于中晚期始新世的中国河南省。犹因他兽为化石战争的焦点之一,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与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先后针对U. anceps的化石遗骸提出了22种命名,然而现今多已废弃不采用。
原盖龟是一类已灭绝的海龟。它们最初是于1872年肯萨斯州的斯莫基山组发现,并由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命名。它们长约3米,大小仅次于古巨龟,是已知第二大的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