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 编辑
牟宗三,表字离中,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1995年4月12日下午三时因器官衰竭逝于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曾获香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及台湾行政院文化奖
10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岑朗天,笔名朗天、霍惊觉。香港作家、影评人、文化活动策划、大学兼职讲师。香港新亚研究所硕士,师从牟宗三,父亲为香港专栏作家昆南。他早年就读英皇书院,曾在香港多家报社从事翻译、编辑、采访工作。1995年加入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并于2003-2007年出任该会会长,2016年退出。1995年参与创立新研哲学会,后易名香港人文哲学会 ,再易名香港人文学会。1998年加入树宁.现在式单位,出任该剧团董事及编剧。2003年担任牛棚书展统筹,协助开拓主流以外的书展文化。2004年6月至2011年加入商业电台光明顶,担任嘉宾主持。2004年至2014年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媒体创意写作。2012年始兼任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讲师,教授文学与影视相关课程。2016年加入鲜浪潮电影节董事会,协助推动香港本土电影创作和发展,发掘及培养具潜质的年轻电影创作人才。
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为牟宗三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三年级时完成的作品,书名原为《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道德哲学》,在台湾重新出版时改为今名。该书并非为专门解析《周易》本文而作,其最大目的在于“确指中国思想之哲学的系统,并为此哲学的系统给一形式系统焉”;而又主要就胡煦和焦循二人的易学著作来阐发其各自的“自然哲学”和“道德哲学”。牟宗三写作此书时尚未接触宋明理学及康德哲学,而是“在数理逻辑以及伯特兰·罗素、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维特根斯什坦的思想背景下进行”,故与其后来的著作思想相较显得十分不同;而牟氏亦对于年轻时的这部作品有所后悔。
智性,也译为知性、理智、理智直觉、努斯,哲学术语。经常被认为与智能、智力是同义辞,但是它较常使用在哲学讨论中。它被认为是人类心智中所具备的一种能分辨对与错的直觉能力,牟宗三将它译为智的直觉。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在人类心智中运作的知觉能力,位阶高于感官。
郑志明,台湾教师、民俗学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硕士及博士毕业,师承史作柽与牟宗三。曾任国立嘉义大学语教系主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南华大学通识学院院长,现任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及台湾民间宗教学系中心首席执行官。其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神话、民俗学、民间文学、道教文化、道教哲学、道教生死学、民间信仰、民间教派、新兴宗教、宗教组织与行政、中国文学、宗教文学等方面。已出版专著六十余种,论文三百多篇。
王财贵,字季谦,生于台湾。新儒家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儿童读经教育的发起人,并致力于推动与实践。他任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并从教自己的孩子开始实践读经教育,在获得成功后发起“全球读经”运动。曾任东海大学人文学系兼任讲师、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专任副教授。
政道与治道》,是牟宗三于1983年出版之书,为二十世纪新儒家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作,与《历史哲学》、《道德的理想主义》合称为“新外王三书”。牟宗三著述《历史哲学》时诱发出了“政道与治道”的问题,故此书以此为名作详细的探讨。
郑志明,台湾教师、民俗学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硕士及博士毕业,师承史作柽与牟宗三。曾任国立嘉义大学语教系主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南华大学通识学院院长,现任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及台湾民间宗教学系中心首席执行官。其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神话、民俗学、民间文学、道教文化、道教哲学、道教生死学、民间信仰、民间教派、新兴宗教、宗教组织与行政、中国文学、宗教文学等方面。已出版专著六十余种,论文三百多篇。
郑志明,台湾教师、民俗学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硕士及博士毕业,师承史作柽与牟宗三。曾任国立嘉义大学语教系主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南华大学通识学院院长,现任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及台湾民间宗教学系中心首席执行官。其研究领域为中国思想史、神话、民俗学、民间文学、道教文化、道教哲学、道教生死学、民间信仰、民间教派、新兴宗教、宗教组织与行政、中国文学、宗教文学等方面。已出版专著六十余种,论文三百多篇。
王财贵,字季谦,生于台湾。新儒家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儿童读经教育的发起人,并致力于推动与实践。他任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并从教自己的孩子开始实践读经教育,在获得成功后发起“全球读经”运动。曾任东海大学人文学系兼任讲师、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专任副教授。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一文,由唐君毅起草,经张君劢、牟宗三、徐复观反复修正,后以四人名义联署发表于《民主评论》1958年1月号,学术界通称之为“当代新儒家”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