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编辑
犀牛是犀科动物的总称,属哺乳纲奇蹄目,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南亚。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体型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陆地动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体粗壮。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1
相关
苏门答腊犀简称苏门犀,又称双角犀或毛犀牛,是一种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及中国西南部的犀牛,双角犀属的唯一现生种。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山地苔藓森林,偶尔出现在森林边缘和次生林中,独居,取食植物叶片、细枝、幼苗与果实。成体肩高约135厘米,体长240–315厘米,尾长约50厘米,体重800–1000千克,为现存五种犀牛中平均体型最小者。鼻上至前额之间长有两只角,前角大而后角小,类似非洲的白犀和黑犀,区别于同域分布的印度犀和爪哇犀。一身红棕色被毛为其显著特征,是世界上最后生存的披毛犀牛。
伊朗犀属是一类大型板齿犀类,其体型与现代白犀相当,化石发现于伊朗马拉盖晚中新世地层和中国西北部柳树组中段。它是与其相关的中华板齿犀属的祖先,并可能最终被其后代取代。它以犀牛特有的两性异形而闻名。
白犀又称方吻犀,是现存体型最大的犀牛之一,分为北白犀和南白犀两个亚种,分别产自非洲中部和南部的草原。2018年3月19日,最后一头已知的雄性北白犀“苏丹”死亡,目前仍确认存活的北白犀仅剩“纳金”与“法图”两头雌性,被饲养于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内。南白犀现存约1.8万头,是数量最多的犀牛。
古兽马科是一类已灭绝的草食性哺乳动物,与貘及犀牛是近亲,且有可能是马科的姐妹群。它们分布在北半球。它们的肩高由20-75厘米。它们吃软叶、嫩苗、草莓及在地上的叶子。它们生活在密林之中。
深圳野生动物园,是深圳市的一个动物园,邻近深圳西丽湖畔,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园内放养3百多个品种、约万头野生动物。包括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东北虎、火烈鸟、麦哲伦企鹅、长颈鹿、斑马、亚洲象、丹顶鹤、犀牛等。
犀咝蝰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咝蝰属下的一种毒蛇,主要分布于西非及中部非洲地区。犀咝蝰最为人所知的是其鼻端上的尖长鳞角,形状如犀牛角,因此得名。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苏门答腊犀简称苏门犀,又称双角犀或毛犀牛,是一种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东北部及中国西南部的犀牛,双角犀属的唯一现生种。栖息于热带雨林和山地苔藓森林,偶尔出现在森林边缘和次生林中,独居,取食植物叶片、细枝、幼苗与果实。成体肩高约135厘米,体长240–315厘米,尾长约50厘米,体重800–1000千克,为现存五种犀牛中平均体型最小者。鼻上至前额之间长有两只角,前角大而后角小,类似非洲的白犀和黑犀,区别于同域分布的印度犀和爪哇犀。一身红棕色被毛为其显著特征,是世界上最后生存的披毛犀牛。
日本犀是一种已灭绝的犀牛,生存于更新世的日本,化石在1966年首次发现于山口县,翌年被日本古生物学家鹿间时夫等人鉴定为新物种。其身长约3米,仅有一只角,但被认为与现存的双角犀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故被归入双角犀属。
恩古布是一种据传闻出没于喀麦隆、有着六个角、类似犀牛并且会与象争斗的神秘生物列表。2000年,加拿大的神秘动物学组织卑诗科学研究神秘动物学俱乐部曾对喀麦隆进行考察,从当地俾格米人处获得了下列信息:喀麦隆生存着一种名为Ngoubou的犀牛,但与俾格米人说称呼的Ngoubou并非同一种生物,后者有着数个角而犀牛衹有一个,并且在远征队到来前数年曾有部族成员猎杀一只恩古布。BCSCC成员比尔·吉本斯试图通过生物插图进行调查,俾米格人认为三角龙属与恩古布相似但却并非恩古布。在之后与班图人的交谈中,后者肯定了恩古布的存在,并且同样表示三角龙虽然恩古布相似但却并非恩古布。
岛犀属是已灭绝的犀牛,分布在更新世的亚洲,包含 2 种:菲律宾吕宋岛的菲律宾犀和台湾的早坂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