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 编辑
现象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正式创立。胡塞尔深受弗朗兹·布伦塔诺和伯纳德·波尔查诺两人的影响,认为每一表象都是对某物的表象,意识也总是相关于某物的意识;同时也主张“真理自身”——即超越时空与个人之绝对、又普遍的客观存在者——的理念之存在,而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他称之为“现象学”。
2
相关
朱迪斯·巴特勒,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其研究领域有女性主义现象学、酷儿理论、政治哲学以及伦理学。1993年开始任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学与比较文学系,并且1998年开始担任比较文学和批判理论学程的Maxine Elliot教授。他也是欧洲高等学院的汉娜鄂兰教席。
20世纪哲学见证了一些新哲学学派的发展——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这一时代的哲学常被称为当代哲学,是大致从勒内·笛卡尔发展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哲学的接替者。
存在主义美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在二次大战后达到鼎盛。存在主义是在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有不同特点。
让-吕克·马里翁,法国哲学家、天主教神学家。马里翁作为现象学家开始‘神学转向’。他的现象学‘神学转向’不能视为现象学在神学领域的应用,这意味着写作处於哲学和神学之间,他最知名的神学著作《存有之外的上帝》就是如此。马里翁的研究范围非常广阔,包括笛卡儿主义、当代现象学、基督教神学。他曾是德里达的学生,受到教父学、神秘神学、现象学还有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他绝大多数都在处理笛卡尔还有现象学论者,诸如胡塞尔和海德格提出的问题。
家庭系统排列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方法,多用于家庭治疗。该方法由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最早开发出来的。家庭系统排列是系统排列的一种,系统排列是通过现象学方法探究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编剧、政治活动家、传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学说等也影响及社会学、批判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文学批评。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编剧、政治活动家、传记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20世纪法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学说等也影响及社会学、批判理论、后殖民理论和文学批评。
想象的现象心理学》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一部作品,1940年由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书中作者探讨想象的存在对人类意识的本质有何表现。继《想象》之后,本文是有关人类精神生活总体研究的第二部分。1936年发表的只是第一部分。萨特在书中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概念来定义想象,并提出感知与想象之间的明显区别。中文版《想象心理学》1988年出版,翻译自英文版。
伊曼纽尔·列维纳斯,当代犹太裔法国哲学家,出生于今日的立陶宛共和国,在1928年于弗莱堡大学跟随胡塞尔研究现象学。他对海德格的《存在与时间》有深入的研究,其著作可以说是对海德格的一种批判与延续。列维纳斯认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的存有哲学的盲点在于,其整体的思想结构都关注在“存有者”通往“存有”的存有论途径上,他则是逆向思考,思索“存有”如何到“存有者”,并且坚称存有者须将优先性交还给“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