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帝国 编辑
瑞典帝国是1611年至1721年期间存在的一个帝国。这一时期瑞典曾晋身欧洲列强之一,在近代史上又称为帝国时代。
2
相关
俄罗斯帝国在中文中常简称为帝俄、沙俄、俄国,是存在于18世纪至20世纪的统一君主制国家,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朝代。1721年,俄罗斯沙皇国沙皇彼得大帝率军击溃瑞典帝国赢得大北方战争后,改称“全俄罗斯皇帝”,创立俄罗斯帝国。虽然俄罗斯帝国的君主已按照西方惯例明确改称“皇帝”,但在当时的欧洲依然习惯性的称呼俄罗斯皇帝为“沙皇”。
大北方战争,又称或北方大战,是俄罗斯沙皇国与瑞典帝国之间在1700年爆发的战争,主因是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全面击溃瑞典从此称霸波罗的海,瑞典由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第二次北方战争,也称北方战争,是1655年-1661年,发生在瑞典帝国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沙皇国、勃兰登堡-普鲁士、外西凡尼亚、克里米亚汗国、神圣罗马帝国、丹麦-挪威联合王国之间的战争。波兰在这场混战中受创最重,虽然最后免于崩裂瓦解,但仍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破败与中衰;在这场灾难的“大洪水时代”,波兰立陶宛联邦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与大国地位。
瑞典殖民地建立于1638至1663年,以及1785至1878年。严格来说,“瑞典帝国”一词并不能代表其殖民地的版图,因为瑞典没有足够能力同时统治其相对细小的殖民地。
卡尔马战争,发生在丹麦-挪威与瑞典帝国边界之间的战争,最终由丹麦-挪威获胜。此战争促进了丹麦在波罗的海的海上强权。
《斯托尔博沃条约》,或称史托波伏和约、史托波瓦和约、斯托尔波沃和约,是1617年2月27日瑞典帝国和俄罗斯沙皇国在俄罗斯史托波伏缔结的双边和平条约,终结1610年至1617年间的英格里亚战争。此条约使俄罗斯丧失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瑞典则向东扩张,进入“大国时代”。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维奇,通称伊凡雷帝,俄罗斯沙皇国的开创者。留里克王朝君主,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为沙皇,在位时几乎所有钱财都耗费于战争上:1552年攻陷喀山汗国标志了帝国第一次向传统罗斯诸国外领土的扩张;1558年发动立窝尼亚战争意图夺得波罗的海更多沿海领土,扩张时被瑞典帝国和波兰-立陶宛联合抵挡,结果伊凡直到1584年离世前与对方签约,放弃战时帝国夺取的所有土地。
立窝尼亚战争是1558年至1583年间为争夺古立窝尼亚控制权而引发的战争,由俄罗斯沙皇国对抗由丹麦-挪威、瑞典帝国以及波兰-立陶宛所组成的联军。1558年至1578年战争初期,俄罗斯先后在多尔帕特和纳尔瓦取得胜利,击溃古立窝尼亚,成功占领立窝尼亚地区。立窝尼亚邦联的瓦解,迫使波兰-立陶宛投入与俄战争。瑞典和丹麦随后于1559年至1561年间介入;前者建立爱沙尼亚大公国以抵抗俄罗斯的频繁入侵,后者则控制萨雷马-维克主教辖区,由荷尔斯泰因的马格努斯负责统治。马格努斯一开始投敌伊凡四世,建立立窝尼亚大公国和后来的立窝尼亚王国,随后又叛变、改效波兰-立陶宛一方。战争带来的动荡,伴随着伊凡四世特辖区管的恐怖统治,同时俄国和波兰-立陶宛又受到来自南方鞑靼人的威胁,此时期的世局可说是纷乱不已。
大北方战争,又称或北方大战,是俄罗斯沙皇国与瑞典帝国之间在1700年爆发的战争,主因是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全面击溃瑞典从此称霸波罗的海,瑞典由欧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斯托尔博沃条约》,或称史托波伏和约、史托波瓦和约、斯托尔波沃和约,是1617年2月27日瑞典帝国和俄罗斯沙皇国在俄罗斯史托波伏缔结的双边和平条约,终结1610年至1617年间的英格里亚战争。此条约使俄罗斯丧失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瑞典则向东扩张,进入“大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