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因子 编辑
生长因子一词是指天然的蛋白能刺激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生长因子调节细胞的各类活动与功能。生长因子通常充当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生长因子结合到靶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上。生长因子通常促进细胞分化和成熟。当然,因生长因子不一,其功能也多样。例如,骨形成蛋白刺激骨细胞的分化;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刺激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1
相关
1-三十烷醇是一种饱和一元醇,化学式为C30H62O,常见于植物叶表皮的蜡和蜂蜡。1-三十烷醇是多种植物的生长因子,比较经典的例子是玫瑰,其能显著增长玫瑰的基部分叉数。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一个庞大的生长因子蛋白质家族。无脊椎动物以及脊椎动物体内都已发现FGF的存在。FGF在脊椎动物之间具有很强保守性,脊椎动物中已发现FGF家族的22个蛋白质,其分子量介于17到34原子质量单位之间。FGF与其受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之间的作用需要靠肝素激活。
Decapententaplegic缩写为Dpp,是果蝇属皮肤的生长因子。它在皮肤表面影响着生物背部的颜色。
1-三十烷醇是一种饱和一元醇,化学式为C30H62O,常见于植物叶表皮的蜡和蜂蜡。1-三十烷醇是多种植物的生长因子,比较经典的例子是玫瑰,其能显著增长玫瑰的基部分叉数。
高渗透长滞留效应 是指一些特定大小的大分子物质更容易渗透进入肿瘤组织并长期滞留的现象,1986年由日本科学家前田浩与松村保广发现。对此常见的解释是,肿瘤细胞为了能够快速地生长,需要更多的养料和氧气,故会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与肿瘤血管新生有关的生长因子。特别是当肿瘤达到150-200微米大小时,会高度依赖于肿瘤血管的养料和氧气供应。此时新生成的肿瘤血管在结构与形态上与正常的血管有很大的不同。其内皮间隙较大,缺少血管壁平滑肌层,血管紧张素受体功能缺失。另外,肿瘤组织也缺少淋巴系统致使淋巴液回流受阻。这两者造成了大分子物质可以方便地穿过过血管壁在肿瘤组织中富集,且不被淋巴液回流带走而能长期存于肿瘤组织,故称为新生物的“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可被一些病理生理因素进一步提高,如刺激肿瘤血管舒张的物质缓激肽、一氧化氮、过氧亚硝酸根离子、前列腺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另外,肿瘤部位的淋巴细胞减少也会增加大分子物质在这里的滞留效应。
迈克尔·N·霍尔,美国-瑞士分子生物学家,巴塞尔大学生物中心教授。1991年霍尔及其团队发现了雷帕霉素靶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并揭示了它在细胞生长调控中的作用。生长因子、营养素和胰岛素能够激活这种激酶,在癌症、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该通路的损坏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迈克尔·N·霍尔,美国-瑞士分子生物学家,巴塞尔大学生物中心教授。1991年霍尔及其团队发现了雷帕霉素靶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并揭示了它在细胞生长调控中的作用。生长因子、营养素和胰岛素能够激活这种激酶,在癌症、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展中,该通路的损坏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生长因子中的一大家族。分为四个亚家族:
转化生长因子是指两类多肽类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
表皮生长因子是最早发现的生长因子, 对调节细胞生长、 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蛋白有53个氨基酸残基,三个二硫键,质量6千道耳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