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 (佛教) 编辑
界,旧译持、性,是古印度哲学中,用来对世间各种物理现象进行分类与归纳的术语,即范畴。在佛教中,接受这个名词,是阿毘达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界来进行禅修,称为界分别观
1
相关
十界,又名十法界或十界为果,佛教天台宗术语,将有情分为十种。分别是指:佛、菩萨、缘觉界、声闻、天界、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为六道,合称为四圣六凡或六凡四圣。
十八界,佛教术语,是一种的分类法,最为佛教论师所重视。将有情众生的世间法分成三大类别:六根、六尘、六识,代表世间法中最重要的十八种境界或者不同的功能。
大种,印度教术语,佛教吸收;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古典元素,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地、水、火、风,又称四,现在也称为四大元素,被认为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等物质的色法,包含山川大地等的器世间以及生命有情的身体,皆为此四界所构成。也有五界之说,加上虚空;以及六界之说,再加空界和识。
法界,佛教术语,是由法与组成的复合字。随经典和教派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大种,印度教术语,佛教吸收;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古典元素,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地、水、火、风,又称四,现在也称为四大元素,被认为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等物质的色法,包含山川大地等的器世间以及生命有情的身体,皆为此四界所构成。也有五界之说,加上虚空;以及六界之说,再加空界和识。
十界,又名十法界或十界为果,佛教天台宗术语,将有情分为十种。分别是指:佛、菩萨、缘觉界、声闻、天界、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前四者称为四圣,后六者称为六道,合称为四圣六凡或六凡四圣。
五位是以色法、心法、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法来统摄一切法。古型阿毘达磨以蕴、、处来统摄一切法,这种新分类方法在说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尊者《发智论》中广泛采用,《阿毘达磨品类足论》中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整理、明辨诸法的自相分别。
三科,又称三法,佛教术语,是在阿毗达磨中对于一切法的分类方法之一。部派佛教论书中,将一切法分为蕴、处、三者,合称三科。
五位是以色法、心法、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法来统摄一切法。古型阿毘达磨以蕴、、处来统摄一切法,这种新分类方法在说一切有部迦多衍尼子尊者《发智论》中广泛采用,《阿毘达磨品类足论》中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整理、明辨诸法的自相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