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论量子力学 编辑
理论物理学里,量子场论是结合了量子力学狭义相对论经典场论的一套自洽的概念和工具。在粒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中,量子场论可以分别为亚原子粒子和准粒子建立量子力学模型。量子场论将粒子视为更基础的上的激发态,即所谓的量子,而粒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以相应的场之间的交互项来描述。每个交互作用都可以用费曼图来表示,这些图不但是一种直观视化的方法,而且还是相对论性协变微扰理论中用于计算粒子交互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
1
相关
理论物理中,相对于薛定谔方程式之于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式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一项描述自旋-1/2粒子的波函数方程式,由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建立,不带矛盾地同时遵守了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者的原理,实则为薛定谔方程的洛伦兹协变式。这条方程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随后1932年由卡尔·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而证实。
理论物理中,相对于薛定谔方程式之于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式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一项描述自旋-1/2粒子的波函数方程式,由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建立,不带矛盾地同时遵守了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者的原理,实则为薛定谔方程的洛伦兹协变式。这条方程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随后1932年由卡尔·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而证实。
在量子力学及量子场论等领域,外尔方程式为一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式,用以描述无质量的自旋1/2粒子。其以德国数学家赫尔曼·外尔为名。
理论物理中,相对于薛定谔方程式之于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式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一项描述自旋-1/2粒子的波函数方程式,由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建立,不带矛盾地同时遵守了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者的原理,实则为薛定谔方程的洛伦兹协变式。这条方程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随后1932年由卡尔·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而证实。
理论物理中,相对于薛定谔方程式之于量子力学,狄拉克方程式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的一项描述自旋-1/2粒子的波函数方程式,由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于1928年建立,不带矛盾地同时遵守了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两者的原理,实则为薛定谔方程的洛伦兹协变式。这条方程预言了反粒子的存在,随后1932年由卡尔·安德森发现了正电子而证实。
在量子力学及量子场论等领域,外尔方程式为一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式,用以描述无质量的自旋1/2粒子。其以德国数学家赫尔曼·外尔为名。
在量子力学及量子场论等领域,外尔方程式为一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式,用以描述无质量的自旋1/2粒子。其以德国数学家赫尔曼·外尔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