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鲷科 编辑
石鲷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的其中一个
1
相关
罕石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鲷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太平洋秘鲁派塔至智利安托法加斯塔海域,包括加拉巴哥群岛,深度3-30米,本鱼体侧扁而高,口小,上下颔齿成鹦鹉嘴状,幼鱼时,体淡褐色,并具有数条深色宽横纹;老成鱼时,体色为铁青色并具有虫纹密布,口为白色,体长可达66公分,栖息在礁石区,属杂食性,以无脊椎动物及藻类为食,生活习性不明。
斑石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鲷科石鲷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区,包括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另夏威夷群岛也有纪录,属于热带鱼类,深度3-135米。本鱼体侧扁而高,被小栉鳞,口小不能伸缩,上下颔齿愈合成鹦鹉嘴状。幼鱼时有黑底淡褐色的网纹,老成鱼则变为紧密的铁青色,且口唇白色,背鳍硬棘12枚;背鳍软条15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3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长崎。喜食蠕虫,栖息于水草及岩石间。最大体长可达86公分。可作为食用鱼及游钓鱼。
条石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鲷科石鲷属的鱼类。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黄海、渤海等,被引进欧洲地中海,从马耳他至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北部,深度1-10米,属于热带海产鱼类。本鱼体侧扁而高,体色为浅灰色,头部及身体具有约7条深色宽横带,体被小栉鳞,口小,上下颔齿成鹦鹉嘴状,适合咬碎甲壳类、贝类的壳,尾鳍截形,体长可达80公分,体重可达6.4公斤,栖息在礁石区,属肉食性,以甲壳类、贝类、海胆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养殖鱼及游钓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长崎。
罗氏石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鲷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印度洋莫桑比克至南非海域,深度20-100米,本鱼体侧扁而高,口小,上下颔齿成鹦鹉嘴状,幼鱼体黄色并具有数条深色宽横纹,成鱼体色为铁灰色,背鳍硬棘11枚;背鳍软条20-24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4-17枚,体长可达60公分,栖息在珊瑚礁、岩礁区,属肉食性,以底栖性无脊椎动物为食,生活习性不明,可作为食用鱼及游钓鱼。
眼带石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鲷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东印度洋澳洲南部海域,深度50-400米,本鱼体侧扁而高,口小,上下颔齿成鹦鹉嘴状,体侧及头部具有数条深色宽横纹,其中一条穿越眼睛,体长可达45公分,栖息在大陆棚及大陆坡,生活习性不明。
皮氏石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鲷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印度洋莫桑比克德拉戈湾以北海域,深度20-130米,本鱼体侧扁而高,口小,上下颔齿成鹦鹉嘴状,成鱼体色为深褐色,体长可达75公分,栖息在珊瑚礁区,属肉食性,以底栖性无脊椎动物为食,生活习性不明,可作为食用鱼。
条石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鲷科石鲷属的鱼类。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黄海、渤海等,被引进欧洲地中海,从马耳他至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北部,深度1-10米,属于热带海产鱼类。本鱼体侧扁而高,体色为浅灰色,头部及身体具有约7条深色宽横带,体被小栉鳞,口小,上下颔齿成鹦鹉嘴状,适合咬碎甲壳类、贝类的壳,尾鳍截形,体长可达80公分,体重可达6.4公斤,栖息在礁石区,属肉食性,以甲壳类、贝类、海胆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养殖鱼及游钓鱼。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长崎。
斑石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鲷科石鲷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区,包括朝鲜、日本、台湾岛以及中国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另夏威夷群岛也有纪录,属于热带鱼类,深度3-135米。本鱼体侧扁而高,被小栉鳞,口小不能伸缩,上下颔齿愈合成鹦鹉嘴状。幼鱼时有黑底淡褐色的网纹,老成鱼则变为紧密的铁青色,且口唇白色,背鳍硬棘12枚;背鳍软条15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3枚。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长崎。喜食蠕虫,栖息于水草及岩石间。最大体长可达86公分。可作为食用鱼及游钓鱼。
岬石鲷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石鲷科的其中一种,分布于西印度洋南非海域,深度可达150米,本鱼体侧扁而高,口小,上下颔齿成鹦鹉嘴状,体色铁灰色,尾鳍略凹,体被小栉鳞,背鳍硬棘12枚;背鳍软条11-14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 11-13枚,体长可达90公分,栖息在礁石区,属肉食性,以甲壳类、贝类、海胆等为食,可做为食用鱼及游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