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总主教 编辑
科隆总主教是天主教科隆总教区的正权主教。在1356至1801年,同时是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因而科隆总教区当时又被称为“科隆选侯国”。
1
相关
选帝侯,简称选侯,意指拥有选举德国君主列表的权利的德意志诸侯,原本有七人,即科隆总主教、美茵茨选侯国、特里尔选侯国、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萨克森统治者列表、勃兰登堡藩侯与捷克君主列表。拥有选举皇帝权力的教区与国家称为选侯国。选举出的国王经教宗加冕即可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选帝侯封号仍为德意志帝国所使用,但已无实权。
选帝侯,简称选侯,意指拥有选举德国君主列表的权利的德意志诸侯,原本有七人,即科隆总主教、美茵茨选侯国、特里尔选侯国、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萨克森统治者列表、勃兰登堡藩侯与捷克君主列表。拥有选举皇帝权力的教区与国家称为选侯国。选举出的国王经教宗加冕即可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选帝侯封号仍为德意志帝国所使用,但已无实权。
科隆选侯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存在于10世纪到19世纪初的采邑主教领国,由科隆总主教统治。在13世纪科隆总主教被封为选帝侯前被称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是最早的七个选帝侯之一,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区以及其他教会领地。1288年时因为和试图使科隆成为自由城市的市民团体冲突,因此科隆总主教将首都从科隆搬到波恩。1794年被法国军队入侵,最后在1803年德国教会的世俗化运动。直到1824年才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总教区。
选帝侯,简称选侯,意指拥有选举德国君主列表的权利的德意志诸侯,原本有七人,即科隆总主教、美茵茨选侯国、特里尔选侯国、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萨克森统治者列表、勃兰登堡藩侯与捷克君主列表。拥有选举皇帝权力的教区与国家称为选侯国。选举出的国王经教宗加冕即可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选帝侯封号仍为德意志帝国所使用,但已无实权。
采邑主教,或译王公主教或亲王主教,是指以教会王公的身份治理著一个或是多个公国,同时拥有政教二重权力的主教。这些世俗地位并不是源自于担任主教者在领受圣职前获得的贵族身份,而是附加于这些主教职位上,随着主教职务的传承而跟着继承。当该主教之管辖地为总教区,则被称作采邑总主教,此外相似的神职身份还有采邑修道院长。一般而言,这些主教治理的公国会和他管理的教区部分或完全重叠,但并非全都如此,如科隆因为从科隆选侯国独立成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总主教的领地就不包含科隆一地。
天主教科隆总教区是罗马天主教在德国科隆设立的总教区,也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采邑主教区之一,与其他领土一起并称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12世纪科隆总主教被立为选帝侯后又被称为科隆选侯国。
安东·维克多总主教,科隆总主教,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第八子。
克雷门斯·奥古斯特,科隆总主教,巴伐利亚选侯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曼努尔与特蕾莎·库妮根达·索别斯卡的第三子。
选帝侯,简称选侯,意指拥有选举德国君主列表的权利的德意志诸侯,原本有七人,即科隆总主教、美茵茨选侯国、特里尔选侯国、普法尔茨统治者列表、萨克森统治者列表、勃兰登堡藩侯与捷克君主列表。拥有选举皇帝权力的教区与国家称为选侯国。选举出的国王经教宗加冕即可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选帝侯封号仍为德意志帝国所使用,但已无实权。
1583年11月18日至12月17日的戈德斯贝格围城战是科隆战争中首次大规模攻城战,巴伐利亚人和雇佣兵为夺取一处重要的防御工事而包围了戈德斯贝格及山脚下的同名村庄。山顶上的强大要塞名为戈德斯堡,于13世纪初由科隆总主教下令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