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圣殿 编辑
第二圣殿,旧址位于耶路撒冷,是继第一圣殿被毁后所建的。
1
相关
圣殿被毁日,是犹太教一年一度的禁食日,纪念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和第二圣殿的被毁。这一天也是为了纪念发生在同一天的其他降临犹太人的灾难,其中包括在公元135年超过50万犹太人在罗马被屠杀。圣殿被毁日被认为是犹太日历最悲伤的一天。
橄榄山是耶路撒冷老城东部的一座山,得名于满山的油橄榄树。在山脚有客西马尼园和万国教堂,据说耶稣经常和门徒们在此聚会,耶稣最后也在此被罗马人抓捕,是老城外最著名的教堂之一。《圣经》上许多重要事件发生在橄榄山。耶稣在人生的最后一周来到耶路撒冷,每天翻越橄榄山进入圣殿教导人,《圣经》记载了许多耶稣在橄榄山的事迹和言论。橄榄山在公元4世纪起就有许多修道院和教堂,许多基督徒来此朝圣。公元70年,罗马军队第十军团在橄榄山扎营,围攻耶路撒冷,摧毁了第二圣殿和耶路撒冷。
西墙,又名哭墙,阿拉伯人称之为布拉克墙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圣殿山山下西侧。这是环绕第二圣殿庭院的古城墙的残存部分。在四面墙之中,西墙被认为是当年最靠近圣殿的,使它成为犹太教信仰中除圣殿山本身以外最神圣的地点。
香炉,这一单词来自于古法语,而根源则是拉丁语的“Thuribulum”,它在中国更多是被称为“提炉”,将动词与名词相结合指代Thurible。香炉是由一个金属材质的炉体与金属链条结合所组成的器具,在弥撒时通过将产于中东的乳香香料放置在炉内的炭火上燃烧发出香气,而将礼仪环境带入神秘感。香炉被广泛用于基督教各宗派中,包括拉丁礼及东仪天主教会、旧天主教会、正教会、东方正统教会、东方教会,以及一些新教会诸,如路德宗、圣公会。香炉源自于罗马帝国时期,罗马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火炉。罗马官员出行,按照礼制应点燃一支蜡烛,一个人拿着火炉防止蜡烛熄灭后可以迅速借火点燃。天主教教宗也效仿这种礼制,出行时也配有火炉、持蜡者。公元8世纪,火炉开始改为香炉样式,加上金属环链,但不用于上香。公元9世纪,提炉被用于上香。公元14世纪,香炉设备更加完善,与今日相同;在东正教会中,现今保留了单手甩香炉的传统。不过这一传统礼仪也植根于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第二圣殿年代与历史背景息息相关;除去在宗教信仰上的用途外,香炉还被用于民间习俗或礼仪内,甚至是邪教或迷信中。诺斯底派、共济会和魔法仪式都用香炉,但是在形制上却与天主教会的香炉有较大不同;
西墙,又名哭墙,阿拉伯人称之为布拉克墙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圣殿山山下西侧。这是环绕第二圣殿庭院的古城墙的残存部分。在四面墙之中,西墙被认为是当年最靠近圣殿的,使它成为犹太教信仰中除圣殿山本身以外最神圣的地点。
耶路撒冷圣地模型第二圣殿后期耶路撒冷城的一个1:50比例模型。该模型原来位于耶路撒冷的圣地酒店,2006年6月迁往以色列博物馆新址。
罗宾逊拱门 是指坐落在圣殿山西南角,一个巨大的台阶和一个非常宽的石拱门的遗址。它由大希律王建于公元前1世纪末,是第二圣殿的扩建部分。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罗宾逊拱门在大希律王去世后至少20年才得以建成。这座宏伟的石砌建筑与圣殿山的挡土墙一同建造。它连接古代耶路撒冷下部的市场区域和山上的皇家柱廊建筑群。罗宾逊拱门在犹太战争期间被摧毁,距离建成后只有几十年。
第二圣殿时期指的是自公元前530年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的第二圣殿存在的时期。犹太教内几大派别,法利赛人、撒都该人、艾赛尼派人和、奋锐党人在这一时期形成。第二圣殿时期以犹太战争和罗马人摧毁耶路撒冷和第二圣殿告终。
在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之后,犹太教徒希望能在圣殿山上建造第三圣殿。祈祷神对此事的应允是犹太教每日三次的祷告中正式的一部分。尽管圣殿尚未建成,其概念和犹太人对其建立的渴望在犹太教中仍是神圣的。《塔纳赫》中记载了先知对第三圣殿建立的预言,称其会在弥赛亚时代被实现。
希悉子孙墓是耶路撒冷汲沦谷的一座第二圣殿时期的古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