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 编辑
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简帛包括简牍和帛书,在纸发明以前,两者为主要书写材料。由于缣帛昂贵,一般以简牍书写较多。20世纪以来,大量简帛不断出土,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及印证传世文献起了重要作用。本列表列出20世纪以来出土的中国相关简帛。
一种中国古代书写工具。因外形通常为一尺余的小刀,所以又称尺刀。与简牍、毛笔配套使用,用于削刮简牍上的错字,主要被使用于纸张普及前的简牍时期。
走马楼简牍是在湖南省长沙市中心的五一广场出土的一批简牍,主要包括三国孙吴纪年简牍和西汉简牍。其数量超过近代以来出土简牍的总和。
封泥又称泥封、芝泥,是秦朝至魏晋时期机密文件上的一种盖有印章的泥巴。当时文件大多写在简牍上,而简牍又是用绳子捆扎,那么封泥一般放在绳子的打结处,如果要拆开简牍,必须要挪动封泥。一旦封泥有动过的痕迹,便表示此文件有可能被人拆封。文件拆开后,为避免有人拿封泥私刻公章,封泥不能随意丢弃。随着纸张代替简牍成为书写材料,封泥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兔子山遗址位于湖南省益阳市,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挖掘出大量战国时期楚国、秦朝、张楚、西汉、东汉、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牍,简牍主要是完整地记录了各时期湖南益阳市的古县衙运转情况,简牍的时代延续长、数量巨大,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司法制度的历史材料,可以了解当时益阳地区的政府运作、官吏百姓的生活情况。该遗址发掘的简牍现存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简牍博物馆。
汉简体是一款模仿汉朝简牍文字的书法字体,由中国书法家张有清书写、北京方正集团开发。属于汉隶的过渡变形,故带有隶书的基本架构。字形扁平,捺画向右延展,奔放之中不失规整。但由于汉简距今年代久远,很多字型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加之采用简体中文书写,与原有简字的字形与尚有一定差距。
包山楚简即1987年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大墓发掘时所得的简牍。本批简牍文物包括竹简278枚、简牍1件,总计有12000多字。其内容则涵盖了官府文书、卜筮祷祠、丧葬记录等,提供了现今对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提供新资料,为楚简中极重要的一批出土文献。这些出土文献经过整理,资料于1991年底刊布。
居延汉简是指1930年在内蒙古居延海的城障、烽燧、关塞遗址发掘出的一万余枚简牍,别称居延旧简。之后,于1972年至1982年间,又在居延地区发掘出土两万余枚汉简,依出土地点分别称作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额济纳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