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 编辑
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是一位德国天文学家,1794年5月29日生于柏林,1874年3月14日在汉诺威去世。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马德勒撞击坑是火星示巴湾区的一座陨石坑,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10.65度、东经2.77度处,直径24.16公里,该特征取名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马德勒陨石坑是月球正面位于酒海西北部的一座小撞击坑残迹,其名称取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贝塞尔陨石坑是月球正面位于澄海中部的一座小撞击坑,约形成于32-11亿年前的爱拉托逊纪,1834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曾对它进行过描述。该陨石坑的名称取自十九世纪德国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坚信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和生命的"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接受。
巴罗环形山是位于月球正面月球北极区的一座大型古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其名称取十七世纪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及神学家,著名科学家艾萨克·牛顿的老师伊萨克·巴罗,该名称最初由十九世纪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所提出,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伽利略陨石坑是月球正面位于风暴洋西部的一座小撞击坑。以意大利物理学家、工程师、天文学家、哲学家及数学家伽利略·伽利莱之名命名,1935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采用。最初,意大利耶稣会士乔瓦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在他1651年的月面图中将伽利略的名字应用于另一月表地貌特征,现在所称的赖纳尔伽玛。后来,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在1834年-1836年间与威廉·沃尔夫·比尔联合发表的月图中将伽利略一名转授于现在的加利略陨石坑。
南海是一处位于月球正面东南侧的月海,其东半部在月球背对地球的一侧。南海盆地形成于前酒海纪时期,在晚雨海世其地层被平缓、黝黑的火山玄武岩覆盖。"南海"一名首先由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提出,并被列入首批4531个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认定的月球表面对象范围内。
乌鲁贝格环形山是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西侧区的一座古老的大撞击坑,其名称由1830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马德勒取自中亚数学家暨天文学家,帖木儿王朝君主米尔扎·穆罕默德·塔拉汗·本·沙哈鲁,也俗称为乌鲁伯格,1961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