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彝语群 编辑
缅彝语群,又称彝缅语群,是汉藏语系的一个支系,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使用人口达4400万人,是藏缅语族使用人数最多的支系。
2
相关
柔若语是怒族的支系柔若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柔若人自称“/zao zuo/”,主要聚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兔峨乡的澜沧江河畔。在当地居住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近百年来,根据柔若人自己的传说,又有一支为了逃婚,翻越碧罗雪山,迁到了怒江河畔的泸水县。原来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也有柔若人的分布,但由于长期害怕周边民族欺压,只好混杂于其他民族中,逐渐失去了民族特征。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地的一位小学老师用汉语拼音记录了一位老人讲的语言,区别于怒苏语但接近于澜沧江、怒江边的柔若语。由于这位老人已经去世,无法进一步地研究云龙县的柔若语土语。1995年的田野调查统计显示兔峨乡澜沧江畔有约1800人使用柔若语,泸水县怒江畔有约300人使用柔若语。汉朝此地为博南县,唐朝为卢鹿蛮部,元朝为兰州,明朝委任白族罗氏为世袭的兰州土知州,清朝中期改土归流。唐至元代的卢鹿可能就是彝族的一个别支,这与柔若人的自称的语音转换以及柔若语的语言归属都是符合的。在词汇方面,柔若语含有大量的白语和汉语借词。
前鼻化辅音是指一个鼻音和一个阻碍音听起来像是一个单一辅音。包括彝语北部方言和纳西语在内的缅彝语群的彝语支语言很多都有前鼻化辅音这一现象。
末昂语或么昂语、末昂话、么昂话,是彝族的支系末昂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末昂人自称“/mɯaŋ/”,主要聚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板仑乡的木腊村、龙迈村、龙洋村以及里达镇的里拱村,在越南北部亦有分布。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原归为彝语的一个方言,1980年代独立出来。词汇方面含有一些砚广壮语借词和汉语借词。当地人也称他们为“高裤脚彝”。
彝语支,又称倮倮语支、Ngwi,是缅彝语群的一个支系,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使用人口达1000万人。彝语支和彝族语言的概念并不相同。为避免混淆,Bradley提出称这个语支为Ngwi,这个词是对本语支语言使用者自称的构拟,和汉语“银”字同源。
末昂语或么昂语、末昂话、么昂话,是彝族的支系末昂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末昂人自称“/mɯaŋ/”,主要聚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板仑乡的木腊村、龙迈村、龙洋村以及里达镇的里拱村,在越南北部亦有分布。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原归为彝语的一个方言,1980年代独立出来。词汇方面含有一些砚广壮语借词和汉语借词。当地人也称他们为“高裤脚彝”。
末昂语或么昂语、末昂话、么昂话,是彝族的支系末昂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末昂人自称“/mɯaŋ/”,主要聚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板仑乡的木腊村、龙迈村、龙洋村以及里达镇的里拱村,在越南北部亦有分布。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原归为彝语的一个方言,1980年代独立出来。词汇方面含有一些砚广壮语借词和汉语借词。当地人也称他们为“高裤脚彝”。
末昂语或么昂语、末昂话、么昂话,是彝族的支系末昂人使用的本民族语言。末昂人自称“/mɯaŋ/”,主要聚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板仑乡的木腊村、龙迈村、龙洋村以及里达镇的里拱村,在越南北部亦有分布。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原归为彝语的一个方言,1980年代独立出来。词汇方面含有一些砚广壮语借词和汉语借词。当地人也称他们为“高裤脚彝”。
彝语支,又称倮倮语支、Ngwi,是缅彝语群的一个支系,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使用人口达1000万人。彝语支和彝族语言的概念并不相同。为避免混淆,Bradley提出称这个语支为Ngwi,这个词是对本语支语言使用者自称的构拟,和汉语“银”字同源。
桑孔语是桑孔人的本民族语言,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使用人数根据1995年的数据约低于1500人,且多为中老年人,它是中国境内的一种濒危语言,也是直至1990年代才开始被语言学家调查、重视的一个语言。原被归为彝语支哈尼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被称为“桑孔话”、“桑孔方言”或“布下土语”等,1990年代经过田野调查以及语言比较研究,被划为独立的语言——桑孔语,属于“中国新发现语言”之一。桑孔语主要为聚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下辖的三个村委会内的桑孔人所使用:即曼宛洼村委会曼扎罕丙村、坝卡村委会布下回显村和帮飘村委会布下村。此外桑孔人还多兼用官话、哈尼语或傣仂语,另有少数会拉祜语。桑孔人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在1950、60年代云南省人民政府官方进行民族调查时被划归为哈尼族。桑孔人其实与哈尼族在语言风俗方面有少些区别,但因长期在西双版纳高山地区与主体民族傣族和哈尼族杂居,又因人数较少,所以一直有文化同化的趋向。桑孔人自称“桑孔”。傣族傣仂人赋予的他称为“布下”人,“布下”这个他称保留在布下村等地名中。自认“桑孔人/布下人”的人数根据1991年调查的数据约低于2000人。
桑孔语是桑孔人的本民族语言,语言归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群彝语支。使用人数根据1995年的数据约低于1500人,且多为中老年人,它是中国境内的一种濒危语言,也是直至1990年代才开始被语言学家调查、重视的一个语言。原被归为彝语支哈尼语的一个方言或土语,被称为“桑孔话”、“桑孔方言”或“布下土语”等,1990年代经过田野调查以及语言比较研究,被划为独立的语言——桑孔语,属于“中国新发现语言”之一。桑孔语主要为聚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龙镇下辖的三个村委会内的桑孔人所使用:即曼宛洼村委会曼扎罕丙村、坝卡村委会布下回显村和帮飘村委会布下村。此外桑孔人还多兼用官话、哈尼语或傣仂语,另有少数会拉祜语。桑孔人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在1950、60年代云南省人民政府官方进行民族调查时被划归为哈尼族。桑孔人其实与哈尼族在语言风俗方面有少些区别,但因长期在西双版纳高山地区与主体民族傣族和哈尼族杂居,又因人数较少,所以一直有文化同化的趋向。桑孔人自称“桑孔”。傣族傣仂人赋予的他称为“布下”人,“布下”这个他称保留在布下村等地名中。自认“桑孔人/布下人”的人数根据1991年调查的数据约低于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