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 编辑
罗曼·罗兰,20世纪法国作家音乐家,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
相关
德米特·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圣彼得堡,曾受教于苏联著名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194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8年,日丹诺夫对作曲家进行“形式主义”批判时,卡巴列夫斯基一开始曾被列入黑名单,但后来据说由于卡巴列夫斯基同官方进行解释澄清后,他的名字被撤掉。1987年逝世于莫斯科。卡巴列夫斯基总体来说是一位不那么激进的作曲家,音乐语汇偏向传统。他曾多次获得官方大奖。他曾多年致力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被认为是20世纪重要儿童音乐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以罗曼·罗兰小说为蓝本的歌剧《科拉斯·布勒尼翁》,其著名的序曲兼有典型的俄罗斯忧郁曲调和狂野的节奏,常常被单独拿出来演出和录音。
罗杰·马丁·杜·加尔,法国小说家。马丁‧杜‧加尔在1881年3月23日生在法国塞纳河畔一个基督教徒家里。少时聪颖、爱好文学,深受法文教师的器重。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父亲,对马丁‧杜‧加尔影响也很大。1903年,22岁的马丁‧杜‧加尔考入法国文献学院,几年的学习研究,使他荣获文献专家的学位。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马丁从文献学院毕业后,任职于巴黎国家古文学文库。在此后的四、五年间,马丁利用工作之便,阅读了更多数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结识了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等小说家,并成为好友。在他们的感召下,马丁提起笔来尝试小说的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表了两篇小说:《成功》、《让·巴洛瓦》。1916年回到巴黎,从事戏剧活动。1920年春天开始酝酿长篇巨著《蒂博一家》,《蒂伯一家》共八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从1922年开始写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1937年以《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罗杰·马丁·杜·加尔,法国小说家。马丁‧杜‧加尔在1881年3月23日生在法国塞纳河畔一个基督教徒家里。少时聪颖、爱好文学,深受法文教师的器重。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父亲,对马丁‧杜‧加尔影响也很大。1903年,22岁的马丁‧杜‧加尔考入法国文献学院,几年的学习研究,使他荣获文献专家的学位。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马丁从文献学院毕业后,任职于巴黎国家古文学文库。在此后的四、五年间,马丁利用工作之便,阅读了更多数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结识了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等小说家,并成为好友。在他们的感召下,马丁提起笔来尝试小说的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表了两篇小说:《成功》、《让·巴洛瓦》。1916年回到巴黎,从事戏剧活动。1920年春天开始酝酿长篇巨著《蒂博一家》,《蒂伯一家》共八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从1922年开始写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1937年以《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罗杰·马丁·杜·加尔,法国小说家。马丁‧杜‧加尔在1881年3月23日生在法国塞纳河畔一个基督教徒家里。少时聪颖、爱好文学,深受法文教师的器重。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的父亲,对马丁‧杜‧加尔影响也很大。1903年,22岁的马丁‧杜‧加尔考入法国文献学院,几年的学习研究,使他荣获文献专家的学位。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马丁从文献学院毕业后,任职于巴黎国家古文学文库。在此后的四、五年间,马丁利用工作之便,阅读了更多数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结识了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等小说家,并成为好友。在他们的感召下,马丁提起笔来尝试小说的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发表了两篇小说:《成功》、《让·巴洛瓦》。1916年回到巴黎,从事戏剧活动。1920年春天开始酝酿长篇巨著《蒂博一家》,《蒂伯一家》共八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从1922年开始写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1937年以《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的长篇小说《蒂伯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长篇小说,共10卷,1904年-1912年出版,从构思到出齐耗时20多年。1915年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长篇小说,共10卷,1904年-1912年出版,从构思到出齐耗时20多年。1915年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长篇小说,共10卷,1904年-1912年出版,从构思到出齐耗时20多年。1915年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部长篇小说,共10卷,1904年-1912年出版,从构思到出齐耗时20多年。1915年作者因这部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海洋感觉,是一个源自罗曼·罗兰,后来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广泛提出的一个心理用词,主要用来形容一种"感到无界限,犹如海洋的感觉",特别适用于宗教信仰中。罗兰提出,海洋感觉是所有宗教信仰的原动力,让人们感觉到外在与内在无间断的连结。
德米特·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圣彼得堡,曾受教于苏联著名作曲家米亚斯科夫斯基,194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8年,日丹诺夫对作曲家进行“形式主义”批判时,卡巴列夫斯基一开始曾被列入黑名单,但后来据说由于卡巴列夫斯基同官方进行解释澄清后,他的名字被撤掉。1987年逝世于莫斯科。卡巴列夫斯基总体来说是一位不那么激进的作曲家,音乐语汇偏向传统。他曾多次获得官方大奖。他曾多年致力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被认为是20世纪重要儿童音乐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以罗曼·罗兰小说为蓝本的歌剧《科拉斯·布勒尼翁》,其著名的序曲兼有典型的俄罗斯忧郁曲调和狂野的节奏,常常被单独拿出来演出和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