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 编辑
在化学中,胶体又称胶状分散体是一种均匀混合物,是非均相的,在胶体中含有两种不同相态的物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分散的一部分可以是由许多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有界面的粒子,大小介于1nm到100nm之间,也可以是没有相界面的大分子或胶束,前者称为溶胶,后者称为高分子溶液或缔合胶体。
1
相关
青潮,或称蓝潮,为海水中所包含的硫磺胶体化,使海水白浊化的现象。发生此现象的海面会变成淡蓝色的关系,故以和赤潮对比的青潮称之。在日本好发于夏、秋季的东京湾以及三河湾、大阪湾等的封闭性海、水域。与赤潮相同会使大量的鱼类死亡。于三河湾等处另称为苦潮。
悬浮固体指的是悬浊液在水中的固态粒子,可能是以胶体方式存在,也可以是因为水流速度而悬浮在水中。悬浮固体是用来判断水液品质的一个指标。
混合物是由两种至多种不同的纯净物没有经化学合成而混合成的体系,例如溶液、胶体、浊液等。混合物无法用化学式表达。
掼奶油或淡奶油,是经过打发的鲜奶油。乳脂含量不低于30%的液态奶油在搅拌过程中与空气混和,逐渐变成蓬松的半液态胶体状,体积变为两倍左右。
软物质是凝聚体物理学的一个子领域,包括多种易受热应力和热涨落影响的物理状态。软物质包括液晶、胶体、高分子、泡沫、凝胶、颗粒物质和多种生物材料等。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是,其物理行为的能量与室温热能在同一数量级,量子行为一般不重要,熵效应是其性质的主要决定因素。
胶束又称微胞、微团、胶团,是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到达及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MC后,其分子或离子自动缔合成的胶体大小的聚集体质点微粒,这种胶体质点与离子之间处于平衡状态。
双电层模型是胶体化学中有关胶体结构的一个模型,是一种在物体暴露于流体时出现在物体表面的结构。物体可能是固体颗粒,气泡,水滴或多孔介质。双电层是指围绕物体的两个平行电荷层。第一层表面电荷由因化学相互作用而吸附到物体上的离子组成。第二层由受到表面电荷的库仑力吸引的离子组成,第二层对第一层有电场屏蔽作用。第二层由自由离子组成,与物体本身的联系很松散,这些自由离子在电磁学和分子运动论的影响下在流体中移动,而不是被牢固地锚定。因此,第二层被称为“扩散层”。
场流分离为适用于大分子、胶体和微粒的分离技术,使欲分离成分之流液流经上下平板构成扁平带状通道,并将一场垂直施加于通道。场将导致不同成分处在距下壁不同的位置上,移动速度因而不同,以达到分离的目的。
场流分离,可将“流”通过不对称场如电场,重力场,温度梯度或半透膜。此技术于1966年首先由J. Calvin Giddings提出。
固体分散体系指难溶性药物以分子、胶体状态、微晶或无定型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材料中,或分散在难溶性、肠溶性材料中呈固体状态。
吉布斯-唐南效应,又称膜平衡、唐南平衡、唐南效应,是指因部分带电粒子不通过半透膜而产生的不均匀电荷,使半透膜两侧粒子浓度不同的现象,以美国物理学家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和英国化学家弗雷德里克·乔治·东纳恩命名。凝胶、胶体、电解质溶液均能产生唐南效应,因此凝胶或凝胶和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相界面也可以用作半透膜。两种溶液间的电位称为唐南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