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 编辑
脑死亡或脑死是指功能的完全丧失,包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不受意志控制的生理活动。 它不同于持续性植物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还活着,并且保留了一些自主功能。 在昏迷中部分大脑和身体的生理机能仍在持续进行,因而与脑死不同;闭锁综合征也不同于脑死。鉴别诊断可以在医学上区分这些不同的情况。
1
相关
意识障碍是抑制意识的医学疾病。有些人将意识障碍定义为从完全的自我意识到抑制或缺乏自我意识和唤醒的任何变化。此类别通常包括最低意识状态和持续性植物状态,但有时还包括较轻的闭锁症候群和较严重但罕见的昏迷。这些疾病的鉴别诊断是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活跃领域。最后,脑死导致意识的不可逆破坏。其他条件可能会导致意识的中度恶化或短暂性意识中断,但不包括在此类别中。
施纯仁,出生于台湾台中州大甲郡梧栖街,是一位台湾神经外科医师,也是前行政院卫生署署长,任内推动重大医疗政策贡献卓著,包括制定《医疗法》,健全台湾医疗体系,并建立专业脑死判断标准,通过《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000年11月获选国际外科学会荣誉院士,成为中华民国史上第二位获此殊荣者。
在1960年代之前,死亡判定主要根据的是心脏衰竭及呼吸衰竭,因此在1970年代中期脑死的法律被制定之前,所有的大体器官移植都来自于无心跳器官捐赠。
脑死判定的法律制定让可用的器官数量增加,一方面脑死的病人循环相较于心脏衰竭病人来的好,器官于移植时的状态较佳,所以许多国家渐渐不再使用无心跳器官捐赠,除了日本之外,因为在日本对脑死的接受及法律还未齐备。
近年来因为器官需求量不断上升,因此有研究开始思考如何预防或保护无心跳器官捐赠者的器官,希望能让更多器官保有他们的功能。组织移植在无心跳捐赠已有多年,近来研究朝向肾脏移植,甚至对于血液循环要求较高的肝脏以及肺移植前进。
拉撒路现象,又称为拉撒路反射,是一种生理现象,发生在脑死病患身上。在病患已经被判定脑死之后,只要碰触到特定的脊椎位置,有部分病患会突然高举双手,之后双手在胸前交叉,就像复活过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