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足动物门 编辑
腕足动物门是动物界的一个,属于底栖生物、有一对硬壳的触手冠动物。但与双壳类动物不同的是:其壳是上、下开合,而不是左、右开合。铰齿位在后背部,而前方可开合作捕食或防御。它们自寒武纪开始演化,在古生代时期最为繁盛,物种多样性达到最高峰,大约发现了超过30000个化石种,但之后于古生代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中大幅衰弱,只余下少数物种残存至今。现存物种有300种左右,多分布在高纬度的冷水区。
1
相关
冠轮动物总门是原口动物的一大演化支,得名于其所包含的两个主要类群——触手冠动物和担轮动物的名称缩写组合。传统上,担轮动物包括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纽形动物门,触手冠动物则包括外肛动物门、内肛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帚虫动物门。此外根据18S rRNA 序列,轮形动物门和新近发现的环口动物门也可能属于冠轮动物总门。
半深海带由希腊语:衍生而来,这里也被称作午夜区。这一区域位于海平面下1,000至4,000之间,平均温度大约为4 °C。
半深海带的动物密度较低。阳光到达不了这一区域,这也就意味着这里不可能有初级生产,因此这里才被称作午夜区。由于这里缺乏光线,这里仅有蝰鱼属与皱鳃鲨有眼睛。许多种类的自游生物生活中半深海区域,如鱿鱼、大鲸鱼和章鱼;海星、海绵多孔动物门、腕足动物门、海胆也在这里很常见,但这个区域对于其它鱼类来说太难居住。因为这里很少会有有营养的食物,不易捕食,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的鱼类便通过减缓新陈代谢来节省它们的能源。这里的鱼类没有天敌,因此它们有着无力的肌肉,柔软的皮肤与黏糊糊的身体。
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也称奥陶纪大灭绝,在地球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灭绝事件中名列第二,发生在4.45亿年前,其间约有85%的物种灭绝。根据化石资料研究,此时腕足动物门、苔藓动物门、头足纲、三叶虫类、笔石类、珊瑚、滤食型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减少。
有铰纲,又名尾茎纲,是腕足动物门的一个已废止的纲级分类。
无洞贝目,又名无窗贝目,是动物界腕足动物门小嘴贝纲的一个弃用生物分类的并系群分类,于早古生代奥陶纪中奥陶世至晚古生代石炭纪早石炭世开始出现,繁盛于志留纪和泥盆纪,存活至泥盆纪晚泥盆世。
有铰纲,又名尾茎纲,是腕足动物门的一个已废止的纲级分类。
外壳膜,亦作壳皮,是软体动物及腕足动物门物种的外壳之外的一层包裹物;但两个分类的外壳膜由不同材质组成,亦使这两种外壳膜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软体动物,主要为腹足纲及双壳纲最常见,但在头足纲如Allonautilus scrobiculatus之类的物种也有外壳膜。外壳膜与其包裹的外壳及外壳上的其他分层都是整个外壳的整全部分,也成为了这些物种的可分辨外观。
无铰纲,又名腹茎纲,是腕足动物门的一个已废止的纲级分类。
理查·E·格兰特是一位美国古生物学家,从1972年起至逝世一直工作于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以研究二叠纪时期的腕足动物门知名。
蜘蛛的肉茎是其头胸部和腹部间接连着的一条小而有弹性的肉质柱体,有助蜘蛛在吐丝欴时,无需移动其头胸部。虽然其英语名称跟腕足动物门的肉茎一样,但蜘蛛的肉茎只一条肌肉,并不是一个可以把身体固定于外物的器官。事实上这条肉茎是头胸部的最后一节,只在较为原始的蛛形纲物种中保留;其余物种均已退化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