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 编辑
腺病毒科是一种中型大小的病毒,约90-100奈米大,是一种无外套膜正二十面体双股DNA病毒,有核衣壳
1
相关
病毒载体是一种常使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工具,可将遗传物质带入细胞。可发生于完整活体或是细胞培养中。原理是利用病毒具有传送其基因组进入其他细胞,进行感染的分子机制。可应用于基础研究、基因疗法或疫苗。可供利用的病毒目前有腺病毒、腺相关病毒、逆转录病毒、巨细胞病毒、仙台病毒,以及流感病毒、麻疹病毒。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又称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常简称为iPS细胞,是一种由哺乳动物成体细胞经转入转录因子等手段脱分化形成的细胞潜能干细胞,最早由日本学者山中伸弥的研究团队于2006年发现。山中伸弥团队在发表iPS诱导技术时使用实验材料为小鼠细胞。2007年,研究人员又证明iPS诱导技术可以应用于人体细胞。最初由山中伸弥团队发现的诱导方法是通过慢病毒载体将Oct4、Sox2、C-Myc、Klf4四种转录因子基因转入成体细胞将其转化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其后,研究人员又先后发现了更优化的诱导方法,如使用质粒转染、腺病毒感染、脂质体导入等非基因组整合的方法进行诱导、通过细胞融合诱导、使用小分子药物进行诱导、转入MiRNA进行诱导等。
依赖性细小病毒属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下的一个属。根据巴尔的摩病毒分类系统,依赖性细小病毒属下的病毒属于II类病毒。依赖性细小病毒属下的部分病毒又因离开腺病毒、牛痘病毒等病毒之后难以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而被归类为腺相关病毒。依赖性细小病毒属下共有11个物种。
病毒性肠胃炎,俗称肠胃型感冒,其致病原因主要是因为腺病毒、杯状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有食欲差,反酸,轻微的腹泻、呕吐等,感冒常见的上呼吸道症状如发烧、头疼、咳嗽,周身不适等反而不明显。
班福病毒界是病毒的一个界。此界因其使用双果冻卷主要壳体蛋白而闻名。此界以前被称为PRD1-腺病毒系。该界以丹尼斯·H·班福德命名,他首先推动了所有编码双果冻卷主要壳体蛋蛋白的病毒的演化统一。
细小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物种的简称。细小病毒科分为两个亚科:细小病毒亚科和浓核病毒亚科。细小病毒亚科是最常见的依赖病毒,它一般只辅助一些病毒如腺病毒。其他不需要辅助病毒即可感染宿主的病毒则被称为自主细小病毒。
多变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域又名多变DNA病毒域,是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2020年版分类中所设立的6个病毒域之一,包含了一群主要衣壳蛋白具有果冻卷结构的DNA病毒,如天花病毒、腺病毒均属于本域。
多变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域又名多变DNA病毒域,是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2020年版分类中所设立的6个病毒域之一,包含了一群主要衣壳蛋白具有果冻卷结构的DNA病毒,如天花病毒、腺病毒均属于本域。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又称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常简称为iPS细胞,是一种由哺乳动物成体细胞经转入转录因子等手段脱分化形成的细胞潜能干细胞,最早由日本学者山中伸弥的研究团队于2006年发现。山中伸弥团队在发表iPS诱导技术时使用实验材料为小鼠细胞。2007年,研究人员又证明iPS诱导技术可以应用于人体细胞。最初由山中伸弥团队发现的诱导方法是通过慢病毒载体将Oct4、Sox2、C-Myc、Klf4四种转录因子基因转入成体细胞将其转化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其后,研究人员又先后发现了更优化的诱导方法,如使用质粒转染、腺病毒感染、脂质体导入等非基因组整合的方法进行诱导、通过细胞融合诱导、使用小分子药物进行诱导、转入MiRNA进行诱导等。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又称人工诱导多能干细胞,常简称为iPS细胞,是一种由哺乳动物成体细胞经转入转录因子等手段脱分化形成的细胞潜能干细胞,最早由日本学者山中伸弥的研究团队于2006年发现。山中伸弥团队在发表iPS诱导技术时使用实验材料为小鼠细胞。2007年,研究人员又证明iPS诱导技术可以应用于人体细胞。最初由山中伸弥团队发现的诱导方法是通过慢病毒载体将Oct4、Sox2、C-Myc、Klf4四种转录因子基因转入成体细胞将其转化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多能干细胞。其后,研究人员又先后发现了更优化的诱导方法,如使用质粒转染、腺病毒感染、脂质体导入等非基因组整合的方法进行诱导、通过细胞融合诱导、使用小分子药物进行诱导、转入MiRNA进行诱导等。